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雏形初见 内部装修即将展开

2022-04-03 10:11 北京日报   吴涛  阅读:295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雏形初见

  本报讯(记者 李洋)最大的阅览室位于距离地面十多米的“山顶”,24小时阅读空间满足市民夜读需求,城市智库为北京市行政机关提供决策支持,古籍文献、地方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黑胶唱片等特色资源以更丰富立体的方式展现价值……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匠心独运,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图书馆眼下已基本完成二次结构施工,这座坐落于城市绿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已初见雏形。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就确定要成为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它的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充分的空间资源为展示特色资源提供了绝佳机会。秉持着“亲民、特色、智慧”的功能设计理念,图书馆运营方——首都图书馆将在这里设立一系列特色(收藏)主题馆,通过展示、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将非遗文献、古籍文献、艺术文献、少儿文献等特色资源送至读者的身边。

  走入施工现场,一幅“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写意画卷徐徐展现眼前。站在22米挑高的一层大厅,可见上百根形如银杏树干的柱体高耸入顶,宛如置身森林谧境。屋顶以银杏叶片为灵感,形状各异的银杏叶片构建出一座森林伞盖,与银杏树下耸立着的两座山形结构“书山”交相辉映。虽然山体尚未装饰,但阳光穿过叶片,在“书山”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可以想见未来“森林书苑”的雅韵。

  古诗云“书山有路勤为径”,整座图书馆共设约2400张阅览坐席,其中约一半就分布在这两座“山”上。顺着书山拾级而上,沿途将设立中文图书、中文报刊、外文图书、北京地方文献等文献的借阅空间。阅览坐席拾级而设,读者可以随坐随行。全馆最大的阅览空间,就设在两座山体结构的“山顶”。它并非传统阅览室一般是四面墙壁围起来的封闭空间,人们坐在距离地面十多米高的开放空间里,凭栏俯瞰或远眺,都能收获舒畅的心情。

  副中心图书馆还在一层为读者开辟了一处提供24小时服务的新型阅读空间。这里可提供全时段到馆阅览、文献流通、文献预约、文化交流、图书文创售卖、餐饮休憩等服务。孩子们向往的少儿馆位于一层西侧南部,将服务于0至12岁小读者。在享受海量图书借阅等传统少儿阅读服务以外,这里在开馆后将更注重提供具有参与感、科技感、艺术感、未来感的智慧服务。非遗文献馆同样位于一层,建成后,这里将是国内第一家专门搜集、展现非遗文献的主题馆。

  馆内二层是几处各具特色的主题馆,它们也是激发创意的工作室。其中,艺术文献馆依托首图馆藏资源,突出视听特色,兼具各类艺术形式,集文献收藏、展览展示、艺术体验、艺术创作、沙龙活动、美育普及于一体。甚至设置了乐器体验、美术绘画以及专业级影音鉴赏空间。有趣而特别的北京声音馆,也将把首图收藏的珍贵音频文献呈现给市民。处在同一层的古籍馆,以保护珍贵文献、展示典籍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是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这里将设立古籍修复和体验厅。

  智慧化,是城市副中心图书馆的突出特色。图书馆在设计和运营中加入了智慧书库、楼宇自动化、智能灯光调节、无线听音等技术的应用,通过一键预约、一键定位、一键借阅、一键导读等功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以智慧书库为例,这座高十多米、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书库位于地下一层,它将高密度仓储货架和自动存取系统相结合,可以存储650万册图书,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藏书量最大、智能化程度最先进的书库。除此之外,智慧图书馆服务还将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5ABCD)等新技术,把读者与图书馆建筑和资源紧密关联起来,将沉浸式阅读和精准感知服务融入服务业态,呈现一座海纳百川又懂得读者心思的图书馆。 【编辑:吴涛】

2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