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共享种公猪站。
“这是未来给猪住的楼房,楼内要安装新风系统和空调降温系统,还配备了净水装置。”3月22日,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枣河村,一栋五层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一侧,几名工人攀上脚手架,用钢筋搭起一座进水车间。项目建设负责人刘军介绍,以后这里的猪喝的是直饮水,呼吸的是净化后的空气。
这是四川布局的共享种公猪站,体量大、技术先进,在国内也首屈一指,未来将养殖来自世界各地的1200头优质种公猪。
四川是全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但川内90%以上生猪种源依赖进口。种公猪站建成后,对于解决生猪种源“卡脖子”问题、打造高质量的“猪芯片”,促进四川生猪产业发展将发挥哪些作用?
建立优质种猪繁育体系
打破“引种—退化—再引种”怪圈
“大楼主体已基本完工,最快下半年可投用,未来我们就不用从国外引种了。”作为种公猪站的建设方,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邹中友对该项目充满期待。
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但当前九成以上的“猪芯片”来自国外。主要原因是,与本土猪种相比,“洋种猪”产仔数更高,繁育出的商品猪瘦肉率更高、生长更快。
不过,进口种猪成本高昂。“疫情期间,入境种猪需经过隔离检疫等多个环节,风险很高。”邹中友介绍,去年该公司从丹麦引进1200头丹系种猪,一头猪的引种成本2万元以上,但种猪的使用年限不到3年。
“大部分养殖企业的育种和管理水平偏低,没有实力育种。”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川繁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伟介绍,很多企业因此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中。更大的危害是,过度依赖进口还会导致国内企业竞争力下降,国外一旦断供将对我国生猪产业带来致命打击。
如何解决这种瓶颈?建立联合育种机制。去年,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明兴农业科技公司、铁骑力士集团等7家生猪种业龙头企业,注资成立川繁猪公司,引导N个生猪繁育企业参与,以“1+7+N”模式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共建1200头区域性共享种公猪站,以及优质精液推广体系。
“共享种公猪站可把全省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李学伟介绍,下一步将从全省9个核心育种场5万头核心种群中优选1200头纯种公猪,整合利用各大企业的丹系、法系、美系、加系等种猪资源,通过资源交流、生猪性能测定和数据共享等方式,建立优质种猪繁育体系,培育自主品种。
“过去各家企业都在引种,但一直缺乏一个交流平台,相当于单打独斗,以后大家可共享种猪精液,有利于四川生猪种业做大做强。”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产品中心总监陈方琴说。
项目还将配套建设高标准精液配送中心。“1200头种公猪每年可提供200万份优质精液,可服务全川20%以上的能繁母猪。”李学伟说,现在的小、散养殖户没有能力购买优质种猪,未来种公猪站可对外提供优质精液,养殖户将能以合理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精液,提升养殖效益。
四川种业集团有望加入
助力打造全国一流生猪种业高地
“预计3月底就能签约。”3月8日下午,川繁猪公司总经理霍虎接待了从成都赶到枣河村考察共享种公猪站项目的四川种业集团工作人员。
3月2日,四川种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四川组建的省属国有种业企业,旨在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助力川种振兴。刚一成立,四川种业集团就与多家种业单位接洽。
投资控股川繁猪公司有望成为该集团成立后的首个合作项目。“集团准备向川繁猪公司注资4000万元。”四川种业集团工作人员刘炯介绍,希望通过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尽快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川系”种猪。
企业也期待合作。“生猪育种周期长、投入大,一个新品种至少耗时七八年,仅养殖成本就要上千万元。”李学伟说,四川种业集团的加入,可以补齐企业的资金短板。
更大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共享种公猪站位于三台县国家级现代生猪种业产业园内,目前三台县正以园区为载体,建设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该中心包括“四中心一平台”,即下设1200头共享种公猪站的生猪联合育种创新中心、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种业人才交流中心和生猪种业智慧化管理平台。预计明年5月,“四中心一平台”将建成投用。
“随着四川种业集团加入,园区将吸纳更多优质团队、优质项目入驻。”三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台县将力争建设全国一流生猪种业高地,打造生猪种业“航母”。
新机制还将带动全省生猪产业发展。“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三方出力,将推动我省生猪育种水平快速提升,擦亮川猪招牌。”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