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国着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957)。1952年12月,长沙市委、市政府根据上级批示和部署,开始组织编制长沙市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月1日,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宣告: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投入到新中国的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高潮。
第一个五年计划通俗图解。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一五”计划草案的决议。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通过后,1956年1月18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正式下达《长沙市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一1957)》的命令。1月19日,长沙市市长曹痴向长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长沙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动员全市人民全力投入建设工作。2月10日,市人民委员会发布命令,将长沙市“一五”计划下达到工业、商业、财政、民政等主管局和郊区办事处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1953—1957年)》。
长沙市对郊区下达的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04217亩增至117987亩,蔬菜作物播种面积由23004亩增至47337亩,粮食总产量由18574.9吨增至21069.05吨,蔬菜作物总产量由42499.9吨增94048.45吨,生猪由26300头增至58800头,柑桔总产量由1010.65吨增至1350吨,水产于1957年实现总产262.05吨,同时对农业合作社互助组织的发展也提出计划要求。
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长沙市“一五”计划任务下达后,郊区党委、办事处遵照中共八大会议关于“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精神,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为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掀起了一个发展经济、服务城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生产热潮。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农业生产计划的措施。
1956年至1957年,长沙市郊区先后分别制定《农田水利冬修方案》,提出“大力清除隐患,重点加固堤垸,适当补修塘坝,疏通整修涵闸,加强植树护坡”的工作要求,并成立区水利冬修委员会,乡成立冬修大队、村设冬修中队。无堤垸水利工程修治的乡,设塘坝修理委员会。
通过两年对提垸塘坝的冬修治理,共完成土石方286318立方米,石块护坡5028平方米,接长涵管404米,新建小型水库4座,修补山塘、水库、河坝654处,渠道2000多米,植柳树护坡1200余棵,共投入劳力18.82万个工日。此外,在火星、爱晚亭社分别建起抽水机台(站)。这些工程的完成,加强了堤垸塘坝的抗洪防旱能力,改善了6000亩农田的灌溉,为长沙市“一五”计划农作物生产任务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邮票。
郊区区委、办事处将蔬菜生产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组织人民群众开荒种菜,1957年扩大常年菜地2000多亩;二是改良土壤,从1956年起,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推广用堆肥作基肥,施用石灰配合改良土壤,利用有机肥料作追肥;三是推广优良品种,建立良种基地,自繁自育,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引进新品种,全区共推广番茄、洋葱、芥蓝、大葱、乌金白等蔬菜优良品种8000余亩;四是对早、中、晚熟品种,实行排开播种,分期出园,使蔬菜花色品种逐步增多,质量得到提高,菜地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增加;五是推行温床育苗,避免常年早春育苗烂种死苗、重复播种、延误季节现象的发生;六是加强病虫害的治理,一方面采取合理中耕,拔除病苗,疏通排水等措施除虫,另一方面采用药物灭虫,通过综合治理,遏制各种害虫对蔬菜的侵害,实现了蔬菜的增产增收。
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长沙市郊区生猪发展速度较快,全区共销售生猪85731头,比1955年增长40%。1957年4月23日,郊区办事处下发《关于郊区生猪生产的意见和措施》。一是建立机构,完善管理,在郊区设立兽医站,乡明确专人负责管理生猪生产销售事宜,各社明确一名副主任分管;二是建立生猪生产基地,发展猪源,郊区把湘江社作为生猪饲养繁殖基点社,集中母猪1000头,成立配种站,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仔猪的成活率,并引进良种公猪,推广杂交配种;三是建立兽医院和防疫队,兽医院人员随时出诊,防疫队人员对负责区域的生猪进行疫苗注射,定期刷白猪栏和药物消毒,宣传防疫卫生知识,兽医院、防疫队与农户签定生猪“三包”(包治疗,包防疫、包赔偿)合同,使全区生猪的死亡率比1956年下降0.7%。1957年,全区存栏猪50721头,出栏肉猪39211头,人均饲养量1.27头。养猪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各项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五”期间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加快渔业生产发展,1957年4月27日,郊区办事处下发《关于开展渔业生产的意见和措施》,区成立渔业生产指导委员会。随后,在岳华社划出稻田100亩,建立郊区渔池养殖场。并从各社抽调一批养鱼能手作为渔场专业养殖员,负责鱼苗的繁育工作。在养鱼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全年上市成鱼439.1吨,育苗462万尾,捞苗1882万尾。
1956年,郊区河西八个农业社水果栽培面积共2719亩,有楠桔、无核蜜桔129023株(楠桔121023株,无核蜜桔8000株)。此外还有甜橙、梅柑、金桔等十多个品种。为满足居民需要,郊区发展奶牛生产,1956年7月,组建公私合营后的长沙畜牧场,在南郊树木岭兴建牛舍一栋,将分散的奶牛集中饲养,统一经营,实现年产鲜奶200吨。1957年实现奶牛存栏524头,年产鲜奶449.3吨。此外,茶叶、湘粉、绿化造林等方面也均在“一五”期间取得较好成绩。1957年,茶叶完成28.05吨,湘粉生产达721.6吨,绿化造林2436亩。
1957年12月7日,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布:依靠全国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努力,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和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相继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第一个发电厂、第一个万吨造船厂、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汽车制造厂,一个又一个的“中国第一”相继投产。“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彻底改变了新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
在全国“一五计划”的大好形势下,长沙市郊区按照全市计划,坚持实行“组织起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为城市服务”的生产方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发展“菜、猪、鱼、果、稻”等各项农副业生产,1957年,各项农业指标均超额完成长沙市“一五”计划指标。农业总产值达1132万元,完成计划的114.6%,比1952年增长122.83%;蔬菜上市84280吨,完成计划139.39%;生猪饲养量89932头,超计划73.5%,增长88.2%;奶牛524头,增长49.71%,产奶499.3吨,增长1.4倍;鲜鱼产量439.1吨。
长沙市郊区“一五”计划的圆满完成,不仅为此后全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