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财经3月10日电 (记者 刘育英)AI(人工智能)手语、智能字幕、智能避障......AI、物联网、5G等技术的结合,诞生了许多新应用,帮助残障人士“看见”“听见”。
正在举行的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传递火炬的仿生手、帮助人行走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为冬残奥村搭载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等无障碍设备纷纷亮相,科技助残结出硕果。
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始,央视的AI手语数字人主播正式上岗。她是一位由手语翻译引擎和自然动作引擎驱动的数字人,在新闻播报、赛事直播和现场采访中带来实时的手语翻译,让听障人士也能够共享冰雪运动的精彩。
据了解,手语数字人背后的百度AI手语平台通过“动作融合算法”,基于《国家通用手语词典》规范精修近11000多个手语动作,让每一个动作的起落之间自然衔接。再配合4D扫描技术训练,使得AI手语数字人表情自然生动,口型生成准确度高达98.5%,可落地于多种公共场合。
中国有2700多万听障人士。此前,由于错别字和延迟等原因,智能字幕很少出现在大型国际赛事的超高清直播中。咪咕视频转播本届北京冬奥会时,为听障人士加上了智能字幕。依托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体育垂直场景的实时纠错自然语义能力,智能字幕可达到98%的准确率。
上海市志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一所提供餐饮、医护等就业技能教学的民办机构,残障人士是其授课的人群之一。上海联通帮助学校在围墙上装上信号接收设备,形成电子围栏。当学生走出校园或进入危险路段,手环将自动传输数据至联通物联平台,并将告警信息推送至校方。
商汤科技正在研发的智能避障眼镜帮助视障人士“看见”。通过眼镜上的ToF和RGB摄像头,在视障者行走的过程中,捕捉图像数据、深度数据与方位信息,以此来识别电线杆、行人、车辆、台阶,以及盲道、人行横道、红绿灯等十余种障碍物和标志物。识别到视频信号后,眼镜将其传输到手机端App,再由算法根据距离、位置、物体属性等信息,进行过滤与危险性评估,向视障者进行实时语音播报。
经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和不断算法迭代,商汤智能避障眼镜虽然还处于测试(POC)阶段,但已日趋成熟。(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