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3月3日电 题:“熊猫人”:与大熊猫朝夕相处13载 攻克“三难”问题
作者 缪英
1日上午8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饲养员曾文早早到达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穿好工作服、雨靴后,曾文开始一天的工作:清扫圈舍,观察昨日大熊猫采食、排泄情况以及大熊猫的精神状态。清扫完外舍,曾文将新鲜的竹叶摆放好,供大熊猫进食。
今年36岁的曾文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工作已13年。13年来,曾文与大熊猫朝夕相处,熟悉各年龄段的大熊猫饲养管理,并与同事集体攻克大熊猫“三难”问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存活难。作为2021“都江堰工匠”获得者,曾文和大熊猫有难分难舍的情缘。
曾文给大熊猫喂食。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喂食竹子后,曾文开始准备精饲料。当天早餐饲料是胡萝卜和馍馍。在盼盼园5号圈舍,大熊猫“秀阳”已迫不及待。这只两岁半的大熊猫正处于成长期,在室外吃完竹子后,“秀阳”回到圈舍等待投喂,嘴里发出“咻咻”声,还伸出手掌作讨要状。曾文轻点一下“秀阳”的鼻子哄它坐好,仿佛是在说“‘秀阳’乖,吃得很好”。吃完早餐,“秀阳”便独自到户外玩耍。
“小时候,家里一位长辈就是大熊猫科研人员,或许是受他影响,我特别喜欢大熊猫,大学学的是动物学专业,毕业后自然而然成为一名大熊猫饲养员。”曾文说,大熊猫好比朝夕相处的亲人,不用说话,自己就能解锁大熊猫身上的全部“密码”。
在与大熊猫相处中,曾文熟悉了各年龄段大熊猫饲养管理,包括情感表达、生长、发育规律等。有一次,曾文接到饲养一只体重只有50多克大熊猫的任务。大熊猫幼仔出生时平均体重100多克,而极低体重的幼仔饲喂难度大,保证它们的存活是一项极大挑战。“大家24小时不停坚守,十多天吃住在大熊猫人工育幼室,最终,这只大熊猫成功存活。”曾文说。
作为大熊猫人工育幼核心技术骨干,曾文饲喂存活大熊猫幼仔150余只,完成100余只大熊猫食物转化,实现存活率100%。曾文还为国内外大熊猫科研合作单位和单位内部培养10余名人工育幼技术人员。
曾文清扫大熊猫圈舍。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同时,曾文还参与大熊猫繁殖交配工作1000余次,能独立完成人工取换仔、人工采奶等核心技术工作。大熊猫通常一年交配一次,发情期主要集中在三、四月份。交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方喜欢、但另一方“没感觉”的情况。对此,曾文说,这种情况下,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为大熊猫创造条件,“一方面,开展培训让大熊猫学习交配方法;另一方面,人工辅助模拟发情的叫声,或打‘埋伏战’不让双方见面,从而激发兴趣。”
曾文目前主研的科研项目有《大熊猫人工育幼、半人工、全人工及母兽带仔(0-120日龄)生长发育对比研究》,“作为众多‘熊猫人’的一员,今后将与同仁一道,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曾文表示。(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