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森林里的幸福生活 小康梦

2022-02-16 10:09 中国新闻网   陈文韬  阅读:471 

  (新春走基层)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森林里的幸福生活 小康梦

  中新网呼伦贝尔2月15日电 题: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森林里的幸福生活小康梦

  中新网记者 张玮

  “下山生活近70年,吃住都不愁,政府还给补贴,可幸福啦!”83岁的鄂伦春猎民葛淑云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脸上笑开了花。

  包饺子、吃汤圆……今年是葛淑云在城里过的第64个春节,她也亲眼见证了鄂伦春猎民在一个个幸福中国年中,实现着小康梦。

  鄂伦春族是东北亚地区的狩猎民族,也是中国最后一支狩猎民族。他们世代久居大兴安岭深处,在高山密林中生活。

  71年前,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千年一跃,鄂伦春人放下猎枪,走出深山,从原始社会进入现代文明,通过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经营,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播撒新希望。

  89岁的鄂伦春族老人吴绿英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猎民村,这里是当地政府为下山定居的鄂伦春人规划建设的第三代猎民新村。

  蓝顶黄墙的砖瓦房,可以集中供暖,有独立卫生间,春天到来后,门前的小院儿会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小花园,屋后还有一片自给自足的小菜地。

  “还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当时家里人口比较多,在山上我们搭了一个特别大的‘斜仁柱’(鄂伦春族特有的圆锥形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冬天在‘斜仁柱’里搭了一个地火龙(取暖设备),男人出去打猎或者捕鱼,打猎回来后会拿猎物去山下换一些火柴、盐、荞面、布料等生活用品。”吴绿英回忆道。

  “70年的变化太大了!”吴绿英说,“山下的生活好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蒸馒头、种菜……大家跟其他民族同伴学了不少手艺。”

  现在吴绿英有低保、长寿补贴、医疗保障,还有土地分红。“日子过得甜蜜蜜,我很知足。”

  1982年出生在托扎敏乡木奎猎民村的何磊,是实实在在的新时代猎民,他只听长辈们讲过,游猎生活颠沛流离,能活下来就已经很幸运了。“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格外珍惜。”

  在社会经济发展浪潮下,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文化不断受到冲击,何磊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文化的重任。

  “我自己经营了一家民族工艺品店,除了自己设计一些融入现代元素的商品外,还长期采购民间工艺师和非遗传承人的产品。”何磊告诉记者,内蒙古自治区级鄂伦春族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阿吉伦和她的徒弟制作的桦树皮制品和兽皮制品,每年通过他的小店售卖,每人能增收2万余元人民币。

  何磊还是鄂伦春自治旗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的负责人,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接踵而至,何磊就会邀请桦树皮、兽皮、剪纸、口弦琴、鹿哨等的鄂伦春非遗传承人在景区进行动态表演,与游客互动。

  在他看来,通过展示和互动,越来越多的游客对神秘的狩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传承和弘扬鄂伦春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兰是第一位从事鄂伦春文化研究的本民族学者。她说,“70年间,鄂伦春族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

  鄂伦春自治旗刚成立的时候,当地只有700多名鄂伦春族人。白兰介绍,如今,鄂伦春自治旗常住人口超过17万,有25个民族,其中鄂伦春族3017人,鄂伦春族人的小康梦在不断实现。(完) 【编辑:陈文韬】

2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