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受访者期待给就地过年者提供保障
最期待节后探亲和弹性休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2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就地过年,93.8%的受访者期待对就地过年的人提供支持和保障,安排节后探亲和弹性休假是受访者最期待获得的就地过年支持。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5.8%,二线城市的占40.5%,三四线城市的占19.6%,县城或城镇的占2.9%,农村的占1.2%。
近六成受访者表示就地过年是为响应号召、降低风险
已经买好返乡机票的教师王霞(化名),因为考虑回家后要居家隔离14天,最终决定就地过年,“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去年也是就地过年,不过当时是临近春节才决定的。”85后凌峰(化名)和妻子在陕西西安生活,今年是他们第二年就地过年。凌峰说,父母远在老家新疆,本来打算元旦后来西安,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只能暂缓。
在北京工作的吴丽老家在东北,今年她和老公、女儿都在北京就地过年,“担心往返可能需要隔离,影响节后复工,女儿学校也说开学前14天居家健康监测,干脆就决定就地过年了”。
在天津工作生活的90后方可微(化名)老家在河北。今年春节,她和丈夫继续响应号召,就地过年。“我老公单位发了春联和超市的提货券,我们采购了各种肉类、蔬菜和水果,为年夜饭作准备。单位还针对派驻津南区参与疫情防控的同事,组织了员工和家属慰问”。
新婚不久的方可微跟丈夫一起采买了很多绿植、鲜花布置新房,再配上春联、窗花,这让她感受到了春节的气息。
数据显示,对于就地过年,受访者的主要考虑有:担心旅途中增加疫情风险(59.8%);响应号召,减少流动(58.7%);降低风险,保障家人安全(58.0%)。其他还有:所在地或家乡有疫情不便返乡(51.7%),省去往返隔离检查过程(28.4%)等。
“之前跟家人打电话时,还高兴地讨论过年吃什么、玩什么,家人很早就准备年货了,我爸还说等我回家立马去饭店点一条干烧鲤鱼。”王霞坦言,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有些想家,“不过,当得知我要就地过年时,家人就宽慰我说等没疫情了再回家,还寄来一些衣服和家乡的猪肉血肠。”
数据显示,对于就地过年,受访者的主要顾虑有:长时间离家,思念亲人(55.7%);远离家乡过年,没有年味儿(54.9%);不能和家人团圆,留有遗憾(54.6%)等。其他还有:无法照顾家中老人孩子(36.2%),一个人过年太过孤单(35.1%),就地过年缺少物质保障(21.3%)等。
93.8%受访者表示需要对就地过年的人提供支持和保障
“我们小区楼下有个小超市,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可以采买各种生活物资,不过这家人回老家过年了。我们就提前去超市采购了很多年货,囤起来。”方可微说。
凌峰期待,在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年货物价能保持稳定,物流、采购能有序进行。
“我了解到有些朋友在其他城市,就地过年会收到补贴。”王霞觉得,给就地过年群体发放补贴或消费券是很好的方式,能够让就地过年的人更加舒心。
数据显示,93.8%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对就地过年的人提供支持和保障,其中47.3%的受访者觉得非常需要。具体来看,63.8%的受访者希望可以安排节后探亲和弹性休假,61.9%的受访者期待提供适当的留岗补贴和过节津贴。
受访者期待的保障还有:完善职工食宿等后勤保障(57.7%),依托单位、社区开展节日慰问(40.6%),便捷快递物流运输(33.2%),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年货物资(31.9%),丰富文化娱乐节目供给(25.4%)等。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胡小武希望地方能够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做走访、慰问工作,通过送补贴、送节礼、送消费券等方式实现送温暖、送关怀。
“尽量在外来人员特别是务工人员多的地方,开展节日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展演增强精神生活的‘现场感、获得感、参与感’。”胡小武认为,还要提供包括水、电、煤、热、交通、就医等全方位的城市服务保障,强化过年期间的城市公共卫生环境服务,“确保就地过年的群众能够过一个安全、祥和、便利、快乐的春节”。
此外,胡小武认为,“应积极倡导‘反向过年’,让老家的父母、儿童在春运前与就地过年的家人团聚,再结合城市公共文化、艺术、休闲、文体、消费活动的繁荣,实现就地过年不孤单、不寂寞、不伤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