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变化的花朵在“追光”中灼灼开放

2022-01-21 10:08 光明日报   陈文韬  阅读:369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丁一鸣

  安徽,新的一年,从追光开始。

  在黄山拥抱第一缕曙光,是很多背包客的“梦想清单”。

  新年的第一束光,也从安徽合肥西北部的“科学岛”传来——“人造太阳”实现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目前世界最长。人类距离无限而清洁的“终极能源”,更近了一步。

  还有更多的光从江淮大地升起:科创之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相继在安徽成功构建,全省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之光——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加速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强势崛起;绿色之光——全省近10万名林长河长湖长守护着400万公顷森林、100万公顷湿地,江淮大地处处绿水青山;文明之光——“中国好人榜”安徽人数量连续12年居全国榜首……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今天的安徽,能级之变前所未有,位势之变前所未有,创新之变前所未有,风气之变前所未有。”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用4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安徽之变”。

  智造之光:制造强省赛道上的“种子选手”

  “在合肥,听见了人工智能花开的声音。”在2021年11月举办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位企业家深有感触。

  “安徽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对一个后发省份的认知。”论坛上,一位多次深入安徽调研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专家由衷赞叹。

  安徽不拒麦浪滚滚,不畏创新之难。科技创新让这个曾经的农业大省迎来智造之光。2021年,安徽省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中部第1位。“家电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蓄着澎湃的动能,安徽成为制造强省赛道上新晋的“种子选手”。

  “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2021年4月,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时,董事长李斌有感而发。2年前,蔚来曾陷入发展困境,合肥市雪中送炭,由地方国资平台联合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形式注入资金,“救活”了蔚来。

  一花引得百花开。2021年前8个月,全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双招双引”项目71个,总投资1925亿元。

  创新“传奇”不仅发生在“网红城市”合肥,整个江淮大地,都迈出了“并跑领跑”的步伐。

  一篇由专业证券机构发布的名为《进击的安徽》调研报告认为,安徽在先进制造业上的布局,“硬核”表现让人吃惊。

  江风浩荡。总投资60亿元、年产500架各类中高端无人机的航空三院海鹰航空无人机产业基地在芜湖市湾沚区开工建设。从水网密布的空地到厂房林立,只用了6个月就填补了当地产业的空白。

  如果说从无到有的“平地抠饼”难,那么,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一点也不容易。

  在淮北,传统制造业铝材加工通过与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合作,在陶铝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这一“创新无人区”夯实了领跑优势。陶铝新材料在柴油机活塞上的使用,打破了国外对高密度功率柴油机活塞的技术垄断,C919大飞机通过使用陶铝材料制造的地板支撑梁,比原先材料减重达12%。

  走进马鞍山市幸福路旁的花园式工厂“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96块屏幕组成的巨型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反映着实时生产信息。从“经验生产”到“数字工厂”,有了“马钢智园”这个“最强大脑”,马钢完成了炼铁全工序的远程生产控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如果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香港著名高新科技企业衡宽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吴苏考察安徽时如此感叹。

  创新之光:“黑马”合肥做对了什么

  夜幕降临,天鹅湖畔的灯火渐次亮起,璀璨的霓虹灯倒映在水面,一湖闪闪的星光俨然一座城市的生机和梦想。

  “合肥的曼哈顿”,有人这样形容政务区。“不!这里就是天鹅湖!”合肥人的固执源于他们的自信:做有梦想的天鹅!

  从庐州到合肥用了1391年,而从一座不起眼的省会城市,赶超51座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俱乐部”,合肥,只用了20年。

  “是什么力量,让合肥这个家底薄弱、长期‘不紧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崛起?”2021年11月,一位西部省份领导到合肥考察后撰文:“‘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是‘合肥现象’最鲜明的写照。”

  在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入选数并列全国城市第4。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实现“从一粒砂子到一台整机”的全链布局,是世界重要的显示产业基地;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拥有两座12英寸晶圆厂;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企业大众、蔚来、比亚迪接连落户;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精准医疗技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2020年,合肥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45.72亿元。GDP从千亿到万亿,合肥仅用了14年。

  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安徽制造”;每0.5秒就有一台笔记本在合肥下线,2020年营收破千亿的联宝的这组数字常被人津津乐道……

  这就是“合肥速度”。

  “近年来合肥被形容为中国新一线城市中最大的黑马城市,合肥的发展绝不是传奇,是江淮大地上真真实实的存在。”不久前,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自豪地向国内外客商介绍合肥。

  速度的背后是温度。“押宝”京东方、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接盘”蔚来汽车……这一系列在外界看来的“神操作”,背后是合肥对产业精准的判断、敢为人先的气魄和专业、诚信、担当的战队。

  做强国资平台—快速反应—详细尽职调查—果断作出决策—注入引导资金—社会资本跟进—政府资金适时退出—再投入新项目,支撑这一整套工作机制的理念是:政府跳下水与企业一起游泳!

  “科技创新现在是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最大的潜力。”针对网上关于合肥“网红城市”“最牛风头机构”的惊呼,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异常冷静,“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合肥速度’背后靠的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科技创新上,合肥集聚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有一大批科学家,在肥服务院士138人,各类人才200多万人,更多人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产业创新方面,合肥敏锐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机制创新上,我们把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结合,通过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虞爱华信心满满。

  事实是,一个顶尖科学家,就意味着一支优秀的团队、一套核心的技术、一个前景可期的产业。

  云飞路,仅百余米的道路上,赫然分布着20多家与量子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合肥人称之为“量子大道”。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量子计算机“九章”“祖冲之”,量子之光在每一个实验室里闪烁,也以领跑的姿势照亮天空。

  “网红”合肥只是安徽奋力前进的一个缩影。读懂合肥,就能读懂安徽。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成果发展上,“安徽之声”开始频频作响。

  绿色之光:在“芦苇湾”看见长江之变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看来,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东,是因为缺乏该有的斗志。

  安徽不!

  长江奔涌到马鞍山段,突然向北,始有“江东”。长江东岸,“千古一秀”的采石矶凌江而立,再往北4公里,有一处天然港湾,名为薛家洼。

  踏上观江平台,长江如练、落日余晖和“蒹葭苍苍”的芦苇,构成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芦苇湾”畔,鸟鸣悠悠,游人如星。

  薛家洼一度是渔民和渔船最集中的地段,是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危旧民居杂处其间,“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是薛家洼人不堪的记忆。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矗立在江边巨石上的这句话诉说着薛家洼变迁的动因。经过拆违、复绿、环保、渔民上岸,一个崭新的生态园亮相长江岸边,成为市民亲江亲水亲绿的生态岸线。

  上岸渔民陈兰香如今住进了市区的楼房,成了“三姑娘劳务公司”的法人代表,她的丈夫也成了禁渔巡逻队员。从“捕鱼”到“禁渔”,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多的是生活质量。“只要有空,我们都要到薛家洼看看。怎么也想不到曾经污水横流的港湾能变得这么漂亮。”

  同样,很多人没想到,10年前,在皖浙两省开展的一场“亿元对赌水质”尝试,让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成为一项成功的“样板工程”。2020年12月,安徽首宗水权交易项目在中国水权交易所正式挂牌,首笔新安江流域水排污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如今,全国越来越多地区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以制度的创新来呵护绿水青山。

  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为突破口,安徽省将“新安江模式”复制到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改革。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着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安徽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环湖生态持续好转。

  扬子鳄放归自然、野生江豚嬉戏长江、东方白鹳再现巢湖、升金湖湿地候鸟云集……

  与绿水青山相对应的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9万元增加到6.1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文明之光:牙板绰板奏雅韵

  没有哪一个省能像安徽把南北各种文化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既有温婉低吟的红牙板,又有雄壮豪放的铁绰板,不同风格文化的碰撞、互鉴、融合、传承,成就的是流光溢彩的文明之光。

  冬天的旷野里,淮河收敛起汛期时的火暴脾气,悠悠诉说着人与水抗争又和解的传奇;河水流过老庄故里、管仲之乡……汇成了一曲悠扬深厚的淮河文化之歌。

  那歌,唱响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

  沿淮两岸,冬小麦青绿如毡,生机满眼。这一轮寒潮凶猛,利辛县城北镇刘染村村民江凯小心地“伺候”完土地,便“猫”进农家书屋“充电取暖”。比冬小麦更早“长”满田野的农家书屋,在阡陌之间,守望着“耕读”的浪漫。

  “瓜蒌生病了怎么办,桃树怎么种产量高?有问题了俺就来书里找答案,种地的学问可深着呐!”这两年,江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种地的学问,他越学越起劲儿。

  “耕读”,在“云上”也行。截至2020年12月,安徽省已完成15434家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全省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在合肥,100多个城市阅读空间,亦如珍珠一般散落在街头巷尾,只需“出门右转”,市民总可以找到“精神栖息地”。

  也有人好读旧书,便有人为他摆渡。合肥市六安路两头连着主干道,闹中取静。邻居一茬茬地换,增知旧书店还守着,守成了“最后的旧书店”,守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几年前,父亲罹患癌症,小店难以为继。政府听闻后倾力相助,许多市民也自发赶来帮忙。”父亲走后,当年他亲手栽下的绿萝依旧水滴滴的,店主朱成龙望着它们回忆。

  这座城市,从来热爱文化,从来对热爱文化的人给予最大的善意。

  即便冷风凄雨,哪怕寒夜漫长,首开全国“24小时不打烊”先河的合肥科教书店也会以灯光温暖温润着一座城。

  “心有信仰前仆后继,为理想变现实何惜捐躯……”长江边,黄梅戏飞出“寒窑”,在建党百年之际,更添几分成色。不久前闭幕的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共产党宣言》《不朽的骄杨》《太阳山上》《旗映牯牛降》等新创黄梅大戏次第登场,古韵新戏,赢得的不只是掌声。

  寻一条水路去新安江,粉墙黛瓦氤氲在水汽里,又是一番天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百转千回的新安江流经之处,珍藏着8000余处物质文化遗存、10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万件文书文献,坐落着451处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4700多处古民居。这座可以亲近对话、没有屋顶的“博物馆”,藏着追溯历史、读懂中国的密码。

  西递,“桃花源里人家”。20世纪80年代,西递的第一张门票是一张废弃的香烟盒纸,背面手写“两角”,盖着村委会的公章。如今,西递村旅游收入已达5000万元,保存完整的徽派古民居和“徽派三雕”历经时光的浸润,诠释着“最佳”的文化密码。

  2021年12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大会公布了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入选。

  这一刻,徽风皖韵不只属于安徽,也属于中国和世界。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0日 01版) 【编辑:陈文韬】

2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