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新冠肺炎疫情突袭
“封城”之下,武汉多项经济数据陡降
经济崩了?城市慢了?活力没了?
从疫病康复的过程中
质疑武汉的声音从未停过
面对重重难关
这座英雄之城“不服周”
“不服周”是一句武汉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意思是不服气、不甘心
面对困难勇敢闯
正是凭借着这股倔脾气
即便在病毒肆虐的至暗时刻
武汉也从未放弃希望
在全国支援下,武汉挺过来了
正从疫情“风暴眼”变经济“风向标”
不服周
重拾市井烟火香
长江、汉江交汇
奔涌的是武汉人的豪气
热干面、豆皮、面窝……
“过早”里散发着武汉的烟火气
若想知道这座城市哪里的
“金钱交易”最频繁
从藏在街巷里但排满长队的
小面馆可见一斑
抖面,烫水,加芝麻酱、萝卜丁……
天渐亮,一碗热干面后
活力涌动在城市各个角落
回来的还有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021年7月1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早餐店员工在制作热干面。新华社发 万芃琦 摄
两年前
为阻击疫情,武汉“封城”
武汉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陡降40.5%
无数家面馆遭遇着经营危机
“过早”成奢望
武汉罗氏热干牛肉面馆
45家门店2个月没做生意
复工后门店数量锐减一半
2020年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黄鹤楼和长江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两年过去
武汉走出疫情低谷
罗氏热干牛肉面馆已扩张到70家
凌晨两点,就会迎来当天的第一位客人
老板罗思偲说
“看着大家吃着、走着、说着
心里就会踏实。”
烟火生香,人来人往
武汉人“不服周”就像这热干面
经得住滚烫的开水
又能在低温下迅速降温
并依然保持着自身的韧性
步行街的烟火气
商业区的快节奏
地铁里的上班族
火车站前的人潮
活力涌动在城市各个角落
也直观展示着武汉的复苏程度
2020年6月1日,市民在湖北武汉保成路夜市消费休闲。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去年前三季度
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12317.7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8%
比2019年同期增长6.4%
武汉经济“高开高走,全年精彩”
2021年3月22日,在武汉市江汉路举行的立体灯光秀吸引了大量游客观看。新华社发 胡九思 摄
不服周
创新升级勇向前
在创新碰撞的火花间
武汉经济换挡提速,弯道超车
高新企业汇聚的武汉东南角
光谷未来科技城园区内
在12层的“北斗大厦”里
可以找到整条北斗产业链
这里研发出北斗高精度芯片
出台了10余项北斗系统国际标准
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婷说
“有时遇到紧急要处理的问题
上楼下楼跑动一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一栋楼、一条链,延伸至一座城
类似这样的产业“大楼”正在拔节生长
过去一年
武汉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68个
总投资约1万亿元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9%
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2%
武汉正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2021年11月,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举行,这是拍摄的“5G+工业互联网成果展”现场。新华社发 伍志尊 摄
不服周
“九省通衢”更要“通江达海”
越过山丘
告别昨日阴霾
犹如千年前的“驼铃”响彻万里茶道
深居内陆的武汉
正加速“通江达海”的进程
不断夯实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大动脉”
武汉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冲刺280万标箱
中欧班列(武汉)打造区域性枢纽节点
天河机场的国际及地区航线
覆盖除南极外的六大洲
“超米字型”铁路枢纽网建设不断完善
……
2020年4月8日,在武汉动车段,列车停靠在存车线上准备投入运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从疫情走出的武汉利用交通优势
为世界疫情防控作出努力
2021年,中欧班列(武汉)货运通道
折算发运455列
计3.7万多标箱
运行总里程385万公里
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96圈
9770.86吨当地抗疫急需的
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手术衣
等防疫物资被运往
德国、波兰、匈牙利等国
武汉已成为
全国屈指可数的能够衔接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
“战略纽扣”
2020年4月12日拍摄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港阳逻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迈入2022年
登黄鹤楼,听铜铃轻晃
也见人来人往
跨长江大桥,看江水奔腾
也听声声汽笛
历经千年
武汉从来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辛亥首义的一声枪响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的烽火
一再肆虐的洪魔
2020年初的抗疫
……
现实与历史的回响
不断印证武汉的坚韧不屈
没有什么困难能压垮这座英雄的城市
因为
武汉,“不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