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正式出台。据介绍,在经过培训后,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成为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建立对应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并存入账户,时间币在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志愿者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赠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让亲人享受服务。
今天,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该局会同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团市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北京市在公益互助养老模式上的创新,目的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并推动这种服务产生的资源在个人、家庭、社会间形成可持续的循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助人助己、惠及家人
在经过培训后,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成为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建立对应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并存入账户,时间币在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志愿者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赠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让亲人享受服务。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行、运转的基础就是它的信息管理平台,近期北京将发布平台微信小程序或APP,方便群众完成登录、认证、发布信息、记录时长等各项操作。
免费赠予 二次公益,特殊老年群体有特别优待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八大类服务,基本符合北京市老年群体的普适性需求。
各区会根据本区老年人实际状况和志愿者专业特色、分布情况等,优化时间银行服务内容,推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接地气的服务项目。订制服务完成后,老年人可通过登录信息管理平台或联系街道(乡镇)确认的专业机构对养老志愿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服务好不好,体验优不优,动动手指、打个电话就能反馈。
针对经济困难、重度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度残疾老年人等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和高龄老年人,以及其他急需社会给予帮助的困难老年人等特殊老年人群,《实施方案》明确各区民政将结合各区实际情况,优先为上述特殊老年群体免费赠予一定数量的时间币,用于发布养老服务需求,兑换志愿者提供的各类服务,切实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突出的养老需求。同时,鼓励志愿者借助公益账户为有需要的特殊老年群体捐赠时间币,实现“二次公益”。
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励措施
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具有先提供服务、后享受服务的自助自惠特点,从严格意义上属于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是养老志愿服务的初步形态。当志愿者将所储蓄的时间币捐赠给社会、放弃享受后续服务时,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
志愿者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1万个后,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1万个时间币意味着1万个小时的服务时长。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机制,政府部门还将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励措施,比如积分兑换奖励、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星级志愿者等等。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集思广益,提供可落地、可操作的激励措施,让养老服务志愿者享受可预期、实实在在的激励和实惠,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营造为老助老志愿服务氛围。
监管措施将不断完善,让好事做好
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将采取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对接供需信息,对服务采取“智能化”监管。比如,对同一志愿者在同一时间段参与多个养老志愿服务的,将进行限制,后期根据回访调查情况予以处理;还比如,对于高频双向服务、异常深夜服务、时间币频繁赠予等异常情况,将进行预警提示,并跟踪相关主体和账户。
负责人指出,对于出现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将会采取一定措施,包括取消养老志愿服务信息认定和记录资格,纳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失信名单等。此外,对于承接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行的信息管理平台运营方及其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使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或者毁损,不得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