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山海情》原型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

2022-01-09 10:04 成都商报   陈文韬  阅读:590 

  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

  《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黄觉扮演的农技专家凌一农的原型人物林占熺,再次广为人知。

  说再次,是因为林占熺先后获得过“全国扶贫状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响当当的荣誉,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思索食用菌“以草代木”的新技术,1986年终于成功并率先在福建推广。

  1997年,林占熺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将菌草技术延伸到了宁夏。如今,该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500多个县市区,为成千上万农民增加了收入。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菌草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成功落地,至今已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

  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说,2021年播出的《山海情》拍得非常好,重现了那个充满坎坷但也充满激情的岁月,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菌草技术,“我也更忙了,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晚上白天之分”。

  新的一年,即将80岁的老人依然干劲十足,“有生之年,我希望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如黄河流域、青藏高原及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发展菌草产业,筑起黄河两岸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把菌草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

  什么是菌草技术?用林占熺的话来说,就是改变传统的木材生产食用菌的方式,采用各种野草、农作物秸秆栽培的综合性生物新技术。他回忆,当时我国已从国外引进了椴木栽培技术,食用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不过在福建,农民大量消耗木材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能种菌的树都砍光了,“菌林矛盾”日益突出。

  能不能用草代替木头?当时还在福建农业大学行政岗位工作的林占熺开始思考,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新路来栽培食用菌,“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就觉得用木头栽菇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首先我们的土地性质不同,农民不能等着树长出来砍了栽种菌菇;其次,我们的农民是穷人,迫切希望发展产业来增加收入,而当时国外的一部分农民都很富裕,他们种食用菌只是增加财富而已。最重要的是,长期这样砍树,不利于环境保护,会造成水土流失。”

  1983年,林占熺着手“以草代木”研究,一切工作都是“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古今中外都没有这种栽培先列,过去的香菇、木耳、灵芝全部是用树种,没有用草的。”农村最常见的秸秆、甘蔗渣、野草等都成为研究的材料,再加上借来的试管,林占熺开始了艰难探索。缺少科研经费,他搭进了自己的生活费,还欠下了5万多元。连他正在念小学的女儿也一脸严肃地说:“爸爸,你欠这么多钱,不是为我们家,我长大了不替你还。”

  虽然不少人都不看好,但他最终取得了成功。1986年10月的一天,实验室的培养基里长出一朵香菇,“以草代木”终于取得突破。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年过古稀的林占熺依然激动不已:“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以后发展菌业,可以不用砍树了!”

  手把手教农民种蘑菇

  菌草技术诞生后,由于生产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引起关注,“我们希望做的是扶贫项目,要在老少边穷地区推广,栽培菌类的培养基就是田间地头最常见的植物,如秸秆、芦苇、芒萁、五节芒、类芦等,成本很低。”林占熺回忆,那时几乎每天都会接待全国各地来学习的同志。

  林占熺和宁夏扶贫的缘分从1996年开始。他回忆,那年中组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福建厦门举办了针对全国592个贫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培训班,特邀林占熺去介绍菌草技术。时任宁夏彭阳县委书记的柳富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随即林占熺向福建省扶贫办汇报,建议对口帮扶。也就是在这一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1997年闽宁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

  林占熺和工作队员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彭阳县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林占熺担心影响食用菌生长,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队员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半年后,用秸秆栽培香菇、平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当地农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选了27个示范户,手把手教他们种蘑菇,这些农户当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和《山海情》中黄觉扮演的凌一农一样,林占熺奉献出他的科研技术,带领团队教村民种植双孢菇。他甚至和当地政府签订包销协议,团队成员分组为村民的产品跑销路。

  至今,林占熺还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1999年10月2日在闽宁镇对菌草的测产——亩产鲜草10吨以上,是当地玉米产量的二至三倍。“有位当地的老人高兴得不得了,当即编了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山海情》让更多人关注菌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山海情》让更多人知道了菌草技术,作为菌草技术的发明人,您有什么感受?您有看这部剧吗?

  林占熺:确实这一路走过来,风雨兼程,我们也终于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是的,我在看,剧集制作完后我们就看了,我觉得他们演得很好,但是实际的环境更艰苦更困难。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山海情》中,凌一农是被陈金山“骗”去扶贫的。现实中,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宁夏扶贫的?

  林占熺:我们是主动去的,那里那么困难,不是主动去肯定不能坚持下来。当时去宁夏,我是抱着第二次长征的想法去的,福建两位老将军带着福建当时五十几个县的相关负责人,四十几次到我的实验室来参观,当时他们就商量,去宁夏推广菌草技术,我们应该去,我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服从国家的需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闽宁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林占熺:闽宁村就像《山海情》演的那样,是从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迁移到银川黄河滩区新建的一个移民村,这里地处宁夏贺兰山南麓的黄河滩区,距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仅70多公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极度荒凉,被当地人形容为“兔子不拉屎,雁过不落毛”。我们在闽宁的项目得到宁夏、福建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山海情》播放后有什么影响?

  林占熺:对于我们菌草行业有很大的推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陈文韬】

4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