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芙蓉”花开抗疫战场:“女神”的700多个日夜和700余例新冠患者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7日电 题:“芙蓉”花开抗疫战场:“女神”的700多个日夜和700余例新冠患者
中新网记者 张玮
两年的抗疫战,700多个日夜,在北疆草原的抗疫战场上,王芙蓉成为同事和患者心目中的“女神”,甚至是“战神”。
2022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满洲里本轮新冠疫情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定点医院收治的本土确诊病例清零,王芙蓉又一次完成她的既定任务。
回首过往,王芙蓉在自己的新年日志里写道:20年的行医路、两年的抗疫战、700余例新冠患者,每一个时刻、每一位患者数据都记录着属于我的难忘故事。
图为王芙蓉进仓查房。 受访者供图行走在抗疫战场上的“大数据”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承担着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和国际航班入境人员的排查工作。
王芙蓉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内五科主任,临危受命兼任医务科临时负责人。从此,患者救治、制定预案、完善制度、组织培训、修订路径、病历质控……她再没有过节假日,无论是在隔离病区,还是在酒店休整,王芙蓉成为掌握着全部确诊病例的“大数据”。
“2020年的7例本土确诊病例,36架航班、252例输入型确诊病例、1140例入境排查人员;2021年10月内蒙古第一轮疫情呼和浩特集中救治的185例确诊病例;2021年12月内蒙古第二轮疫情海拉尔集中救治的294例确诊病例。”王芙蓉全程参与了738例确诊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书写和修改会诊记录4000余份、组织院内专家会诊323人次、参加呼和浩特市专家组会诊465人次、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专家组会诊3579人次……王芙蓉对自己脑海里的这些数据倒背如流。
她告诉记者,所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资料她都熟记于心,有助于快速、精准地给出治疗方案。
从2003年“非典”,到手足口病、甲流、炭疽、鼠疫,再到新冠肺炎,从医20年,每一个“战场”上都有她的身影。
图为王芙蓉参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远程会诊。 受访者供图拉满“红区”病房的生命线
“关口前移”对带领重症团队的王芙蓉来说就是一道红线,王芙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着每一位患者的体征变化,也在“红区”病房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王芙蓉回忆道,2021年新年,1例输入型患者入院后持续5天发热,虽然患者不是高龄,没有基础疾病,但是她敏感地意识到患者病情有进展的可能。
“当晚我就和患者电话沟通,让他减少活动、俯卧位,并迅速带领重症团队进入隔离病区接管患者。”王芙蓉说,患者很快出现咳嗽、气短症状,呼吸指标逐渐下降,不到24小时患者从普通型发展为重型,甚至一度转为危重型。“从鼻导管吸氧到高流量氧疗,再到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逐步升级。15天的救治后,患者逐渐恢复。”
“我都不记得是哪天,患者突然和我说:王姐,女神节快乐!”王芙蓉脸上浮现出暖暖的笑容,“这是我收到最好的节日礼物。”
而最让王芙蓉幸福的是亲自“排兵布阵”,见证了隔离病房里新生命的诞生。
满洲里本轮疫情中,294名确诊患者转运至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定点医院进行集中治疗。
12月6日,一名41岁孕38周孕妇从满洲里转运至海拉尔。“我收到患者资料时,就开始着手安排‘产房’、奶粉、尿不湿,以及必需的婴儿用品。”王芙蓉告诉记者。
患者入住ICU后,妇产科医生对其进行评估,建议适时终止妊娠,保障母婴安全。
开启清洁病区,组建产科、麻醉、新生儿团队,准备相关设备设施……这对医疗救治组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入院第三天,产妇病情波动,体温呈升高趋势,最高达38.3℃,胎心增快,情况紧急。
产科、麻醉、新生儿、感控各科室医生迅速到位,立即进行手术。17时45分,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隔离病房里的新生命诞生了。
“这是内蒙古首例在隔离病房诞生的婴儿,大家都高兴坏了。”王芙蓉说,其实,在这台手术中,医务人员面临非常高的感染风险。“但那一刻,大家似乎都忘记了害怕。”
更庆幸的是,这个年龄最小的密接者经过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我们将孩子转运至定点医院分院进行隔离,并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新生儿团队,对她进行细致照顾,直至她平安出院。”
记忆中特别的新年晚会
又是新的一年,王芙蓉照旧是在一线度过节日,虽然忙碌、疲劳,大家也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新年晚会。
“跨年那天,除了在病房值班的同事,我们大概有200多人举办了线上新年晚会。”回想当时,王芙蓉依然觉得很欢乐。
唱歌、跳舞、分享……虽然大家都在各自房间里,却也营造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王芙蓉说:“看着大家状态在线,尽管我只是‘潜水’,心里却很踏实,也会将这次特别的记忆深深收藏。”
结束此次支援工作的王芙蓉,随即转战入境人员的排查工作和境外输入病例的救治工作中。(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