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口1月2日电 题:海南实施禁塑一周年: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 社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作者 符宇群
家住海口五源河农贸市场附近的李杰每次去市场买菜都习惯带上环保袋,从去年8月份开始,她注意到摊主们装菜的袋子均已换成可降解塑料袋,这让她感到很惊喜。
海南创佳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型生产加工全生物降解型塑料制品,员工在打包可降解塑料袋。 符宇群 摄吸管换成纸质的,餐盒、购物袋、垃圾袋均为可降解塑料制品……曾经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在社区、学校、景区等场所逐渐被替代。“禁塑”作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正在海南全面开展。
渔民钟强彬出海打渔归来后,将整理好的海洋垃圾称重交由岸上的环卫工人分门别类处理。 符宇群 摄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禁塑办副处长公磊介绍,作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禁塑的省份,自2020年12月1日起,海南进入禁塑时代。目前共发布了三批次禁塑名录,对4大类19种塑料产品实施禁止和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自“禁塑令”实施以来,海南已有738家企业获得了“禁塑”替代品监管码,替代品销售量近3万吨。
三亚市海棠区藤海社区居民每周固定时间参与海滩垃圾捡拾活动。 符宇群 摄公磊称,当前海南正推进输入源头治理以及农贸市场禁塑综合整治工作。编制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制定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快速检测标准,建立海南省禁塑工作管理信息平台,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流通环节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了监管执法信息化。
一年来,海南全省禁塑违法案件共立案4102宗,罚款697.6万元。
依托禁塑契机以及自贸港政策优势,可降解塑料产业在海南蓬勃发展。海南引导5家本地企业转型投产,在海口、洋浦、澄迈培育中下游企业12家、上游企业3家,全省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
海南创佳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型生产加工全生物降解型塑料制品已两年,设计规模产能为1.5万吨/年。“去年12月公司的产量280吨。”该公司外联部部长区志成表示,随着市场环境更加规范化,市场需求将得到释放,产业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随着禁塑工作的推进,海南通过多种方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禁塑,民众对禁塑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更强。
“在学校我都尽量堂食减少塑料使用,喝水也会自带水杯避免造成塑料瓶污染。”海南大学大三学生林鹏举说,平时会身体力行支持禁塑,有时还会号召同学一起参与“净滩”“清瓶”回收利用等志愿活动。
钟强彬在昌江打渔二十年。去年他加入了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支持开展的“塑料再思考——循环经济应对海洋垃圾”海南试点项目。如今,出海打渔回来后,除了整理售卖渔获,钟强彬一家还会清理挂在渔网上的塑料碎片等海洋垃圾,交由岸上环卫工人统一处理。
家住三亚市海棠区藤海社区的杨亚娇,每个星期会有两天时间和小伙伴固定在家附近的海域捡拾海滩垃圾。当地社区妇联组织的妇女群众、社区商户、在校学生以及游客也会加入志愿队伍,社区环境变好。
“藤海社区及邻近的蜈支洲岛景区具有减塑潜力,我们希望通过净塑城市试点,在两年内减少该地区30%塑料污染。”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海洋项目专家顾问杨松颖介绍,通过加大对游客及当地居民的宣传引导等举措,当地减塑意识不断增强。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社会普遍对禁塑支持但期待改进。“新塑料袋价格高且不耐用,重一点的水果放进去就破,有时候需多套几个袋子。”水果摊主刘先生呼吁,希望尽快提升塑料袋质量同时降低价格。
公磊表示,针对上述问题,海南已采取相应措施。针对质量问题,海南已升级禁塑工作管理平台功能,发现不合格产品将撤销其监管码。针对价格敏感的农贸市场,采取降低流通成本和以奖代补的措施,降低终端价格。(完)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