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故事 新气象 新长征——于都县脱贫攻坚纪实

2020-04-28 09:43 江西日报    阅读:3054 

方名荣 黄长生 江西日报记者 梁 健

芳菲四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日前,于都县脱贫退出,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于都人民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拿出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迎难而上,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的出色答卷。

补齐短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于都,这个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地方,由于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滞后。

“搬入新家就是好,生活便利,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记者走进于都贡江镇思源社区,47岁的杨流生正在自己车库里用缝纫机缝制衣服,他一边领着记者参观新家,一边乐呵呵地介绍。以前,他居住的仓前村是贡江镇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山高地少,一家挤在土坯房里。如今,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等好政策,全家搬入思源社区新家,夫妻二人靠接制衣订单年收入超6万元。

于都有着弹棉花、做缝纫的历史传统,素有“民间手艺之乡”的美誉。记者在思源社区采访时发现,不少昔日的贫困户如今都干起老行当,从事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生产,依靠勤劳的双手点燃脱贫致富新希望,实现安居乐业。

像杨流生一家一样,通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入园、中心镇、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模式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于都让一大批“寒士”暖身又暖心。2014年以来,全县完成移民搬迁2198户9227人。

随着秀美乡村建设梯次推进,这片红土地上的教育新生态悄然而至。仙下乡龙溪小学校长方李长告诉记者,以前只有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教学,如今每个班都有了“班班通”,新建了计算机教室,山里孩子也能跟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环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和控辍保学机制,确保贫困家庭不因学致贫、贫困学生不因贫失学,阻断代际贫困传递。2016年以来,全县共资助贫困学生26.3万人次,发放资助金2.14亿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4.06万人次,发放助学贷款3.17亿元。

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为方便农户看病就医,于都投入8000万元,建设316所产权公有村卫生室,设立“四道医疗保障线”,实施健康暖心工程,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要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更实、更细、更有成效,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如是说。

着眼长远,做实产业就业大文章

苏区时期,赣南苏区干部创造了“第一等工作”。脱贫攻坚,如何弘扬长征精神和苏区精神,再创“第一等工作”?于都的做法是:持续加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增强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从2016年开始,于都对1.1万余户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2.6万笔,累计发放金额12.27亿元,政府贴息达到8800多万元,脐橙蔬菜等扶贫产业面积突破48万亩。有了充足的资金,再加上选准了好的产业,于都的扶贫产业红红火火,贫困户的日子蒸蒸日上。

近日,记者走进于都梓山潭头富硒蔬菜基地,只见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着采摘新鲜的丝瓜,准备上市。

“产业走对路,乡亲才能富。”于都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阳山说。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富硒品牌潜力,以现代农业为突破口,按照“1+2+N”产业格局,确立了蔬菜为农业首位产业,脐橙、油茶为主导产业,肉鸡、肉牛、生猪等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先后建成了梓山、禾丰、车溪富硒蔬菜产业园等蔬菜基地,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大棚蔬菜面积3.5万亩,年产量41.8万吨;发展脐橙产业16.1万亩;油茶种植面积28.2万亩;肉鸡养殖基地34.3万平方米,带动了1.1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同时,该县组建“一村一品”合作社346个,建成光伏电站2811个,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大格局,“产业+就业”让脱贫步履坚实。

振兴乡村,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决战脱贫攻坚,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时不我待。

仙下乡龙溪村是坐落在海拔500米高山上的典型深度贫困村,山高路陡、地形分散,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发展难等问题严重。脱贫攻坚以来,于都先后在该村投入2000余万元,经过3年多的努力,修建了一条宽4.5米的水泥路,全村2600多人彻底结束了肩挑手扛、徒步上山的历史。如今的龙溪,路好走了,产业有了,上学方便了,村庄越来越漂亮了,一跃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于都坚持把道路、电力、通信等项目建设作为脱贫基础。2016年至2019年,全县共投入扶贫项目资金77.91亿元,完成通村公路855公里、通组公路1790公里,硬化通户路36284户,解决或改善了全县864个信号无覆盖或弱覆盖的村组的通信信号。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截至目前,全县37个深度贫困村平均每个村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000万元。

青山掩映,暖风轻拂,于都大地迎来又一个春天,于都人又开始了一个新长征!


8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