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大学生“被就业”,别欺负毕业生!

2020-04-26 10:07 光明日报    阅读:1929 

文|孙小婷

近日,成都医学院发布情况通告,称该校医学院2017级268名学生的个人信息被企业盗用,学生在个税App上显示被编造虚假工资发放记录、被申报税收。目前,校方已向公安机关、税务部门报案,公安和税务部门已介入调查。

而在另一所学校,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也有不少学生在个人所得税App上发现自己存在工资纳税记录,且本人从未与“就职”公司有过接触,更未收到一分钱工资。多天后校方发布声明,称有614名学生存在个人纳税记录异常,涉及83家企业,部分企业已主动澄清事实,大多数学生“被发工资”情形已撤销。 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大学应届生正面临着就业困难,此时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盘剥、方便企业偷税漏税,是给正在面临艰难选择的大学生们添堵,也是在全社会各界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的环境下制造不和谐音符。

天津大学应届毕业生马占川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家中浏览招聘网站(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事实上,成都医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的“被就业”现象并非个例,个税核算开通以来,河南、山东、重庆、安徽陆续也有学生曝出“被就业”现象。不仅是“被就业”,事实上个人信息被泄漏的新闻屡见不鲜—— 不少人表示,自己在注册考试后不久,就接到了教育机构、培训学校等打来的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推荐课程或者购买考题;在考完试后骚扰电话也没有偃旗息鼓,反而询问是否需要“改分服务”;有的同学接到诈骗电话,称自己遇到了一笔贷款纠纷,对方居然能够顺利报出其所在学校和学号;还有人刚领完证不到一小时,就有婚庆公司电话推销……因为个人信息泄漏而遇到的糟心事其实不胜枚举,不少人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颇感无奈。 此前中消协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互联网黑灰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40万,造成了“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的局面。

海量个人信息泄漏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平日里的骚扰电话已经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如果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用来从事违法行为,由此引发个人名誉、人身、财产上的损失,那更让人心惊胆战。 比如此次在校学生信息泄漏“被就业”问题,若学生本人不知情不举报,在求职或者政审过程中可能因为“隐瞒”工作经历而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诚实”的印象,并且一些应届毕业生才能享受的第一份工作的补贴政策可能无缘兑现,而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其他负面影响更是难以预料。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事件背后,究竟学生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被泄漏出去的?是否形成利益链条?涉事单位将作何处理?学生的工资记录如何抹掉?

公安机关、税务部门尚未公布调查结果,但显然公众需要了解事实真相,“被就业”学生需要维护自身权益,由一系列事件暴露出的个人信息安全漏洞更需要被重视,尤其是在法律层面上,落实信息收集方的保密责任已经刻不容缓,打击非法使用他人信息的行为也容不得马虎和拖延。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上来看,《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企业拿学生信息假冒员工抵扣工资,有时因为偷漏税金额不能达到《刑法》条款所规定的入刑标准,因此也难以对其实施严惩。 因而学生“被就业”,一方面可能有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的因素,有“学校对学生信息管理不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更为精准的法律条款对不法行为进行打击。 学校作为公共部门,同时也是保护学生信息安全的重要关卡,需要提升信息保护上的责任意识,不断升级信息保护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迫在眉睫。

1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