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深度关注 | 年年有余之后

2021-12-28 10:03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姜雨薇  阅读:269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粮食安全”有何深意?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为何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如何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年年有余”已是常态

  记者: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了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如何看待我国实现粮食生产连年稳定丰产?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国祥:一个国家特定阶段的粮食安全状况最主要由供给状况决定,而粮食供给主要由生产、库存和进口三者共同决定。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规模大,足以保证中国人饭碗装中国粮。

  我国粮食作物主要由谷物、豆类和薯类三大类构成,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即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超过940斤。而根据我国历史数据,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粮食短缺时代结束,人们可以放开吃粮,人均粮食消费最大量没有超过600斤。可以说,过去中国人“年年有余”的祈福语已是现实。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得益于多种因素:

  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今年更是首次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实行党政同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今年,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行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针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党政同责,将粮食安全责任层层压实,粮食支持政策让种粮农民收益更有保障、更有积极性。

  二是农业科技贡献巨大。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很大。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成为粮食规模化经营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小麦等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正在逐渐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且“紧平衡”越来越紧。如何理解“紧平衡”?我国粮食安全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李国祥:除口粮绝对安全外,世界上还有食物安全的概念,相当于我国广义的粮食安全理念。总体来讲,我国广义粮食安全理念上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用于满足食物消费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整体上还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特别是大豆等饲料粮进口规模大,牛羊肉、奶制品和水果等进口增长快,表明这类农产品国内生产能力增长跟不上人们消费提高速度。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还有待提高,一些农产品价格还偏高,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消费者负担偏重且不稳定,成为部分群体食物消费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粮食供求还是一个紧平衡。

  口粮绝对安全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能在口粮绝对安全这个地方止步。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生产受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的刚性制约,农民种粮效益还不是很高,扩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极端灾害天气有频发趋势,病虫害等生物安全威胁不减,粮食供应链遭受冲击的风险在上升。

  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记者:就粮食安全来说,为什么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李国祥:初级产品既包括粮食、油料等初级农产品,也包括矿石、煤炭等基础工业原料,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石。今年国际粮食市场波动明显加剧,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食品供给短缺和粮食供应链中断等严重问题,再次提醒我们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并从农业领域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具体要求。这是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问题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近日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也明确将“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从粮食安全角度来看,将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视为重大战略性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形势与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全球粮食供应链产业链不稳定因素日益显现,而我国的大豆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还较高。若进口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已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种源“卡脖子”问题

  记者: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子在粮食安全中的分量如何?我国种业面临哪些“卡脖子”问题,如何破解?

  李国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良种大多数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繁育的,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种源“卡脖子”问题。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关键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而种子是决定产量的最基本要素。比如,近年来我国试图通过大豆振兴计划提高大豆总产量,但受制于大豆每亩单产水平偏低的困境,出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与玉米等争地和农民种植大豆效益偏低而不愿种植大豆的难题。现实表明,大豆振兴的根本在于提高其单产。怎样提高单产?除靠良种外,其他途径要么不可行,要么负效应太多。

  解决“卡脖子”种源难题,要求我们必须要打种业翻身仗,否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只能是空谈。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是育种自主创新前端的关键。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物种,为我国种业全链自主创新带来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目前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建立了国家级和地方级的种质资源库(圃),民间也越来越重视种子库建设。但是,各类种子库收集的种质资源仍有欠缺,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物种甚至面临灭绝风险。一些种质资源库(圃)由于经费不足,保存、保育、复壮等工作时断时续,特别是尖端科技人才缺乏,我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部分工作滞后。

  当前,我国种业已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掌控种质资源,加大科技攻关,选育优良品种,从种源上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瓶颈制约,这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要深入全面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做好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工作,还要加大投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掘优异基因,加快育种全链自主创新。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还要强化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共享,保护好知识产权,建立合理的各类参与人员和科技攻关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种源“卡脖子”科技攻关领军人才发挥关键作用。

  调整结构是现实所需,要多措并举抓好关键品种,统筹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记者: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调整结构有何必要性?如何看待我国大豆等依赖进口的现状?

  李国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既有国内生产与国内需要存在缺口从而需要进口的问题,也有稻谷出现阶段性过剩和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产需存在缺口的结构性矛盾,还存在着品种品质需求与生产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突出矛盾。此外,还有区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粮食主产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调整结构是现实所需。近年来,我国口粮供给充足,然而大豆和油料进口规模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1亿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83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需求增加,对于豆粕等饲料粮和食用油需求增加。因此,今后要切实端牢饭碗,必须提前谋划,多措并举抓好关键品种。扩种大豆和油料,就是一项重要举措。

  按照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粮食安全的高标准,进口粮食等农产品,有助于增加供应,丰富供应品种,对更加全面满足人们食物消费需要是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克服国内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

  当然,如果进口粮食等农产品规模过大,对国内粮食等供给稳定性的不利影响也客观存在,主要依赖进口来解决中国粮食消费需求既不可行,风险也很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首先要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的发展。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粮食等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通过双边、多边协议和规则增强粮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水平

  记者:“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如何看待?怎样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李国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目前耕地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农转非”,或者说是“非农化”。一些地方放着大片良田不种粮食,去建养殖场、种花卉果,甚至用来搞绿化、搞景点,还有些地方非法占用耕地或占补平衡不规范,有的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进一步加剧耕地质量恶化的风险。这从局部看或许有经济效益,但从全局看却是粮食安全的隐忧。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一系列部署,包括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等等。

  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必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高标准农田侧重于提升耕地地力、灌溉系统、抵抗自然灾害、便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等配套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近40%。

  记者: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您有何建议?

  李国祥:粮食安全是筑牢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和水平也要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也必须相应提高。从长远来看,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一靠稳住种植面积,二靠科技提升单产水平。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要完善法律和行政措施,做好禁止“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工作。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及管理办法,探索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供耕地支撑。

  提高单产水平根本上要靠地力保护和科技创新。过去,我国依靠自主创新和国外引进繁育良种等,实现了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科技必须依靠自主自强,突出抓好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发工作,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粮食良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科技创新之路。

  此外,还要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责任,做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工作;要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通过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措施,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编辑:姜雨薇】

3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