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南昌,暖阳高照。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紫金大道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汉阙巍峨。掩映于竹林中的城门遗迹,依稀还留着故国的残影。
遗址公园开园一年多,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拂去岁月尘埃,穿越时光隧道,探寻海昏侯其人的故事以及汉武盛世的辉煌。
震惊世界的发现
近些年来,没有哪一个考古发现,能像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一样引人瞩目。然而,这个惊世大发现,却是从一次败露的盗墓开始。10年前,一夜之间长高的山包,一眼望不到底的幽暗盗洞,一伙贪婪的盗墓贼搅扰了这里的宁静。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考古调查。
“在发掘的过程中,我们闻到一阵阵的奇香,而且久久不散。这个香味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但是闻过的人此生难忘……初步认定这个墓主人应该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第一个进入海昏侯墓,也是海昏侯墓考古领队。
“这是一座我国迄今为止发现保存最完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的汉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国遗址已经基本达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如此评价。
从2011年到2016年,经过5年的抢救性科学考古发掘,一位历经王、帝、侯三种身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刘贺;一座烙刻着王侯印记的古城——紫金城;一个被历史尘封的侯国——南昌汉代海昏侯国,一步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黄金、钱山、美玉……墓中随葬品一次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至今,海昏侯墓园出土金器480件,重量达120公斤,超过其他西汉墓葬出土黄金的总和,创下了汉代考古之最;出土的5200余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包括众多珍贵典籍和历史性文书档案,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重大考古发现,轰动了全国,惊艳了世界。今年8月,江西省汉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将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研究为基础,打造国内外汉代文化研究高地。
大汉雄风的见证
一望两千年,汉风今犹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清晰完整地呈现刘贺传奇的一生,勾勒出大汉王朝的盛世风华。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让中外重新认识中华汉代文明。”杨军说,秦汉时期最辉煌的就是“秦皇汉武”,即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通过考古文物看秦始皇时代,那一定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彰显了大秦气派。而反映汉武盛世的文物,在海昏侯墓发掘前并不多。陕西西安的汉景帝阳陵、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河北的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这些都属于汉武帝之前或汉武帝早期的,而海昏侯墓则让人们看到汉武雄风。这也是我省成立汉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原因。
“从古至今,世界上有许多文明存在,而中华文明从未断裂。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没有断裂的主要原因。”杨军向记者介绍,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和金板不是流通货币,而是刘贺生前的储备黄金,与西汉时期的酎金制度(每年八月诸侯王和列侯向皇帝敬献黄金参与祭祀宗庙活动)有关。祭祀祖先,就是家国情怀的一种表达。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从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秦始皇时期的小篆,文字统一奠定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各类竹简和木牍上的汉隶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小篆一脉相承,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
“手不能抖,一抖就散了。”文保人员说的是海昏侯墓中那一堆黑乎乎、之前被认为是 “泥巴”的竹简。“竹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是儒家经典,以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为代表。它们和画有最早孔子像的屏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见证。”杨军说。随着释读工作的深入,相信更多竹简沉睡的灵魂将会被唤醒,我们能够更清晰了解汉代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
海昏侯刘贺生前使用过的大量生活家具,让世人了解了汉代的历史与人文、礼仪与典制。“独角羊形银质当卢等一批具有草原风格和异域特征的文物,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体现。马蹄金、麟趾金上的赶珠丝和巩丝等外来细金工艺,则明显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杨军阐释。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发现10年来,科学研究贯穿考古发掘全过程。日前,研究人员在主墓的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麻、甜瓜、梅等5种可食用植物遗存。这些陪葬品中的“五谷”既能反映墓主生前饮食与生活情况,也能印证当时豫章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与发展。
紫金城内的回响
马蹄金、麟趾金、孔子像屏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内一件件精美的珍贵文物,体现了先祖的智慧,也让人们领略到大汉侯国的气度与风范。
步入博物馆序厅,巨大的人文铜浮雕墙上,汉代出行礼仪、生产生活等场景活灵活现,令人驻足凝思。
博物馆开放了“金色海昏”“丹漆海昏”“书香海昏”三个专题展和“遇见海昏”互动展。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范丽君介绍,目前展出各类出土文物1200余件,每件文物带有一个自己的“身份证”二维码,只要扫一扫,便可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还原汉代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风貌、生活习俗,让游客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海昏简牍是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学术价值最高、备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文物。记者来到简牍展厅,就像是走进古代的“书房”,真切感受到简牍文化的博大精深。悬垂的竹简构成空中矩阵,斑驳的文字在地面铺陈涌动,墙面镌刻着历史的印记,简牍艺术墙起伏连绵,穿越时空,历史与现实衔接于此;“遇见海昏”展厅位于遗址博物馆二层,游客可以在这里阅读典籍,利用创新型数码科技、智能体感捕捉、沉浸式裸眼观影等各类高科技手段,体验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有一面“文物墙”,只要游客动动手指便可360度认识文物。坐上“钿车宝马”,戴上VR眼镜,可以领略汉代王侯出行盛况。在“巧夺天工”互动区,还可以选择喜欢的颜色和图案,设计成自己想要的汉代文物“作品”,并通过3D打印将它带回家。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发掘震惊世界,这次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从展出的文物中,我们品读了自王而帝、自帝而侯刘贺的传奇,领略了巍巍大汉的雍容气度。”来自河北的涂睿慕名而来,收获颇丰。
秦风汉韵的对话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华美篇章,秦汉文化一脉相承。
今年9月29日,“大秦雄风——秦始皇兵马俑展”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吸引了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观众可通过秦权与汉权、秦剑与汉剑、秦瓦当与汉瓦当等文物的对比,加深对秦汉制度、礼仪和生活方式的认识,了解2000多年前的科技与文化。”范丽君说,这是秦风汉韵的跨时空、跨地域对话。
器物有魂,可沟通历史、现在与未来。这次展览让一南一北、本无缘相见的秦半两和汉五铢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这两个古代货币圈中的“大咖”对中国货币制度有哪些影响?“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禁止民间私铸。秦制半两为十二铢,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如果说秦半两奠定了钱币的形制,那么汉五铢最大的贡献应该就是它的重量了,影响了此后中国历代的铸币。”范丽君介绍说。
参观博物馆后,记者来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工作站”。“我们在遗址公园为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大展拳脚的舞台,未来将有新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出来。这样,我们的遗址公园就会不断有新的亮点,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汉文化打卡地。”范丽君对遗址公园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这里,海昏文明看得见、听得到、可触摸。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让“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国再次被世人凝望与致敬。(记者 杨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