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西省赣州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成效

2021-12-22 10:05 人民日报   陈文韬  阅读:395 

  江西省赣州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成效

  山复绿 水转清 果飘香

  本报记者 常 钦 周 欢

  核心阅读

  近年来,江西赣州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赣南脐橙、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40年前红土裸露、沟壑纵横的赣州,如今山复绿、水转清,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水土流失面积由1980年的11187平方公里下降到2020年的6949平方公里,净减少4238平方公里,全市水库、山塘蓄水量增加2.8亿立方米……一组数据记录着江西省赣州市的红土地上发生的绿色奇迹。这里曾被国内外专家称为“红色沙漠”,经过治理,入选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如今,赣南脐橙、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靠吃“生态饭”鼓了腰包,赣州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强化生态修复,荒山换新颜

  冬日里,赣县区上塘村的山林依然郁郁葱葱,脐橙树挂满果实。村民谢小路的127亩果园喜获丰收,他正带着乡亲们采摘果子。谢小路感慨:“过去这里是一座接一座的崩岗,如今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赣南多山,特殊的花岗岩地质条件造成崩岗易发。“风化的花岗岩被雨水不断侵蚀,山体不断崩塌陷蚀。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裸露山体寸草不生,水土流失淹没农田、淤积河道,日子苦极了。”赣州市赣县区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邱欣珍回忆。

  治理水土流失,一场攻坚战在赣州全面打响。多年探索,赣州坚持“生态治理 开发治理”两条腿走路,崩壁整治、水平梯田、植被恢复等工程落户,4300多座劣地崩岗披上绿装。在赣县区金钩形崩岗群,不少村民像谢小路一样种起脐橙、杨梅,捧上了“生态饭碗”。

  大余县南安镇新华村的山坡上,林木葱茏,树叶随风沙沙作响。村民谭祖金说:“因为多年采矿,植被遭到破坏,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一下大雨大家总担惊受怕。”

  2017年以来,大余县投入资金,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完成矿山恢复治理面积0.9万亩,6家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不毛地”披上“绿衣裳”。新华村的废弃矿山经过治理有了新用处。“矿区变风景区,家门口有了增收门路。”谭祖金笑着说。

  强化生态修复,座座荒山换新颜。在赣州,34.1平方公里废弃矿山重披绿装。水土保持工程发挥大效益。如今的赣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6.2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44.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与2013年相比净减少867.3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2.36%,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形成治理合力,措施不断升级

  石城县坳背村村民黄小勇,今年获得40万元政府奖励。这笔奖励来自赣州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项目。2014年,黄小勇回到家乡,包下6000多亩荒山进行治理,建草灌乔治理区、油茶经济林治理区、水保监测试验区……几年间,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了,年产值达1000万元。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离不开投入。”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黄菊兰介绍,近年来,市里以1.23亿元以奖代补资金,撬动社会资金1.43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9平方公里,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汇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

  治理水土流失,需要制度护航。赣州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和河长制考核指标范围,水土保持工作年年有计划、有部署、有考核、有奖惩。

  赣州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水土保持生态综合体。在上犹县梅水乡园村,茶园宛如绿毯,一行一行茶树间,坎下沟、引水沟、排灌沟等水保设施格外引人注目。

  “以小流域为单元,将水土保持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实施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和生态旅游型小流域等多种治理模式,立体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上犹县水利局局长华明桂说。园村综合利用茶产业造绿、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护绿等措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治理成效显现,措施不断升级。曾在赣州水土流失治理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竹节水平沟”,有了升级版,走进山林,沟内多长满了青草。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赣州市着力打造上犹园村、安远官溪等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和生态旅游型小流域61条。

  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鼓

  山绿了,如何让群众富起来?

  走进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漫步在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会发现万秀娟的“都甜农庄”就藏在青山绿水之中。“生态养殖、绿色休闲、养生度假,咱们都能干!”万秀娟说。

  生态农庄为什么选址都田村?“好生态就是金字招牌!”万秀娟坦言,示范园治水固土,是农庄果树的天然屏障;园区环境美,人气越来越旺。如今,农庄带动周边农村一起发展,村民不仅有了流转收入,农闲时还能到这打工。

  “绿富双赢,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鼓。”兴国县副县长唐芳浩说,近年来,县里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结合起来,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帮扶,帮助群众开发种植脐橙、梨、油茶等经果林。如今,兴国县有油茶66.1万亩、脐橙16万亩,杨梅、蜜梨、猕猴桃、茶叶等4万余亩,蹚出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水土保持优先,种植方式变了。在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含湖村的柑橘种植基地,一排排金黄的柚子和柑橘挂满枝头。经过生态改造,昔日废弃矿山变成了“花果山”。

  “水果水果,先有水后有果。”看着身边水土流失治理得力,灌溉措施到位,村民李德山凭借务工学到的种植技术,在自家山林里搞起试验——从梯带开挖到水渠修筑,再到土壤改良,30亩茂谷柑被管理得井井有条,早早就被客户订购一空。

  “顶林—腰果—底谷(养殖)”立体治理、前埂后沟 梯壁植草 反坡台地农林开发……赣州探索生态治理和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全市累计兴建以发展脐橙、油茶为主的种植基地2240个,种植经果林500多万亩,约6.5万农民、困难职工通过创办种植基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黄菊兰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一定能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效益,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1日 14 版) 【编辑:陈文韬】

3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