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缅怀!江西况重晚!年仅39岁

2021-12-21 20:44 江南都市报    阅读:467 

今日是冬至

在南方的很多地方

这一天要去祭祖扫墓,凭吊先人

很多墓地、纪念碑前摆满了花圈和祭品

追忆亲人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

祭奠先烈是为了感念那些

为我们今天的生活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我们需要这样的时刻

从感伤中获取力量

2021年11月25日,小雪节气刚过,正午的阳光依然炽热。离开高安市汪家圩乡团山杨林村之前,我们使用无人机航拍了整座村庄。湛蓝的天空中,我抬头想寻找无人机的轨迹,阳光刺得眼睛生疼。这样的阳光下,他走过童年、少年,直至33岁离家,从高安到河南再到朝鲜,越走越远,再也没有回来。

满山的树,满眼的绿,村庄房屋的外墙上一幅幅大型壁画栩栩如生。小时候前往高安的路已经改道了,老屋正在翻新,新农村建设让这座江南村庄变得精致起来。他写给兄长的十八封信,被一一展示在离老屋不远的公园里。因为这十八封信,家乡已经成为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他如果回来,该是欢欣而感伤、熟悉而又陌生的吧。

,时长00:45

他叫况重晚,高安市汪家圩乡团山杨林村人,汉族,1913年9月出生。1946年12月,国民党部队抓壮丁,他替胞兄况重日从军;1948年辽沈战役中,况重晚被俘后弃暗投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因表现突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葬于朝鲜,时年39岁。

引子

2016年6月,况重晚未曾谋面的儿子况建国离世。在高安市机关单位工作的张晓斌帮忙办理表哥后事,清理遗物时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一个胶袋,里面包着一沓旧纸,拆开一看是一封封书信,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已模糊,有些甚至已经破碎。然而却看得出来,主人非常珍惜这些信,每一块小碎片都放在胶袋里,胶袋折得非常整齐。这些码在一起的信,像穿着整齐军装等待检阅的老兵。

张晓斌小心翼翼清点,按照时间、地点、收信人一封封摆好,仔细整理。经过长时间反复阅读考证,基本弄清楚了这十八封信的来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整理完这些信后,张晓斌说他对于这句诗的理解从来没这么深刻。

十八封家书是大伯况重晚从离家到牺牲的6年间写就的。收信人是况重晚的妻子和胞兄况重日,其中大多数信件是写给况重日的。况重晚本有七兄弟,但经历了1939年日军制造的团山寺大惨案后,只有况重日和况重晚兄弟俩活了下来,二人感情深厚。张晓斌意识到,这些信很有价值,尽管表哥况建国临终时有意让这些信件永远随他而去,张晓斌和其他家人还是把信件保留了下来。张晓斌说,这些朴实动人的战地家书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如今,这十八封信静静地躺在高安市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它们永远不会被岁月掩埋。

况重晚没有留下任何相片和影像资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只是在朝鲜战场阵亡的十几万志愿军将士中的一位,可他又如此不同。他留下了十八封信,让我们能在70年后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他对祖国和党炽热的忠诚与信仰,对亲人无比的深情和眷恋。

可是还原一个人的样子,这些恐怕还远远不够,还有人知道他更多的过去吗?70年后,在“我们”的眼里,他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初衷,2021年初冬,我们再次带着纸和笔,带着相机、摄像机、无人机走进烈士的家乡——高安市汪家圩乡团山杨林村,想用更多的报道手段全方位地去寻找他,去还原一个普普通通的英烈的模样。

可走进村庄后才发现,这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如果还在世,况重晚今年已经108岁了。见过他的老人,再小也应该有90多岁了。遗憾的是,如今村里还健在的90岁以上老人只有两位,他们都没见过况重晚。张晓斌说,以前,听村里曾见过况重晚的老人们说,况重晚是个为人耿直、性格温和、身材魁梧、力大如牛的人。

后来,张晓斌也曾通过这些信件联系到况重晚生前所在部队,可老兵们一个个离去,历史被时光捂得越来越严实,值得庆幸的是,况重晚留下了十八封家书,让我们找到探寻真相的一点点缝隙。虽然信件已经残旧破损,但字迹依然清晰,我们可以通过落款时间、信中写到的地点去推断,去找寻况重晚的轨迹和身影。他辗转千里,从他乡到异国,这条英雄之路会是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河南省息县

一往情深

我在外时常挂念你的身体如何,照应家事怎样?

——况重晚写于一九四九年阴历三月初六日

我们在其中三封信里发现了同一个地方——河南息县。一封是写给妻子何仙花的,落款时间为阴历三月初六,两封是给兄长况重日的,落款时间为正月二十九和1950年6月15日,地点分别在河南息县下壮乡(应该为夏庄乡)、息县新铺村和息县县城。查询百度地图,从夏庄到新铺村步行要6小时,而新铺村就在息县县城郊外。

在正月写给况重日的信中,况重晚叙述道,“弟自前年在沈阳被人民解放军解放过来至今已有二年了,因为约(应为‘越’)境不可以通信(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与国统区无法通信),所以没有去信问侯(候),抱歉的(得)很。”这时候的况重晚已经弃暗投明,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时候部队应该是驻扎在河南休整、练兵。辽沈战役结束时间是1948年11月,由此可以基本推定,写给胞兄况重日的信应该在1950年3月间,而写给妻子的信可能要更早一些。半年之后的1950年10月,况重晚所在的113师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

但这几封信中都还没有说到抗美援朝事宜,全是嘘寒问暖,对妻子、兄长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但不知家中情形如何?生活怎样?老少均安否?来信把一切事情言明。在(再)有咱家中土地改革怎样?请把近日情形告诉小弟见盼,兄见信后急速回音。”“大米多少钱一石?油多少钱一斤?这两年年岁还好吗?信里寄了一笔钱,希望祖母、大娘、婶娘多多照顾建国小儿。”

对妻子的话语总是不由自主会情感浓烈些,“我在外时常卦(挂)念你的身体如何,照应家事怎样?计划这止(几)项事最要留心注意:一、希望自已(己)身体好好爱护;二、家事益(一)切更加註(注)意之(支)应(‘照应’之意)。”

“我在外不须(需)记念。见信如见面。以侯(后)将你自已(己)的心意写信说明。以免我在外卦(挂)念。此信庭(停)止。”放在今天这可不算情书,哪有情哪有爱?可那个年代的信里,想念爱人,还能表达出来,就是一封标准情书了。战争的硝烟刚散尽,终于有点时间停下来,思念远在家乡的兄长、妻儿,还有那片在梦里无数次出现的土地。

1946年3月25日,33岁的况重晚与18岁的妻子何仙花结婚,9个月后妻子身怀六甲,他却被抓了壮丁,直到牺牲,他也没有见过儿子一面。为什么况重晚一定要顶替胞兄况重日上战场?张晓斌认为这和何仙花怀孕有关,因为他有后,而兄长还没成家。

纸短情长,一往情深。这时候的况重晚已经离家4年。在来往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已为人父,儿子长什么样、家里可好……唯有这些思念和牵挂才能抵挡住北方的风雪,在异乡的深夜里让自己进入梦乡,梦回高安见儿面。

东北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

义无反顾

现在我们是国防军,要服从命令,保卫我们最重要的祖国边疆。就靠咱们国防军力量,保卫国家、人民过安全生活。

——况重晚写于1950年9月1日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况重晚或许就回到家乡,和妻儿、亲人团聚,享受安定的生活了。可是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边境,为了保卫新中国,保卫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他和战友们凭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向北进发!

在一封写给况重日、落款时间为1950年9月1日的信中,我们精确看到了况重晚跟随大部队行军的轨迹:“弟由七月廿二号在河南省息县奉命坐火车,开至东北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注(驻)扎。一个星期以后,开到辽北省开原县(现辽宁省开原市),在此学习军事,练好本领。”

从江南到中原,从中原到白山黑水,几千里江山,半个中国过去了,米饭换成了馒头,家也越来越远了。

“现在我们是国防军,要服从命任(令),保卫我们最重要的祖国边疆。就靠咱们国防军力量,保卫国家、人民过安全生活。美帝国主义坏但(蛋)侵略朝鲜国家,朝鲜国家就是我们联片附近的邻啥(舍)一样,使(所)以,我军必西(须)注重祖国边疆,防之(止)坏但(蛋)侵略手断(段)。”

况重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的信念:为了保卫国家,让人民过上平安的生活!自己是军人,就必须服从命令。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必须义无反顾上前线,这就是军人的职责和使命。这个道理,况重晚早早就懂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总有那么一股勇气,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冲在最前线。况重晚正是这么做的。

朝鲜平讓(壤)县龙口李村

一片赤忱

现在我们为了祖国幸福,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我们战斗国防最前线上,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

——况重晚写于1952年6月19日

十八封信里离高安最远的一个地名叫朝鲜平讓(壤)县龙口李村,这也是所有信里最后出现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今天已经查不到可以对应的具体地点,写信的时间是1951年6月。在这之后,应该是要保密的原因,我们再也找不到任何具体地点了,以至于我们今天无法从信里判断他牺牲的大致地点。

在这封信里,况重晚嘱咐胞兄:“好好响应政府号召,坚决抵抗美帝国主义;拥护毛主席及共产党!不忘毛主席的恩!不忘共产党的恩!及武装同志的恩!”“我们应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积极生产,搞副业,努力支援朝鲜战争,争取当模范军属!弟在前方多杀敌人,把美国鬼子消灭在朝鲜,保卫我们祖国!希接信后急速回音为盼。”

进入朝鲜后,况重晚在写回来的信里,除了询问家里情况,还嘱咐胞兄、妻子一定要好好照顾儿子,“现在秋天的时侯(候),气候不平,要我内(内人,即妻子),好好照应建国小儿,莫多感染风塞(寒)。好好挑(调)持饮食,切切做到!村子前后、或山上、或水沟,要加紧幸(谨慎)照顾。”

更多信件里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他成为解放军、入了党、经过战争洗礼后自身觉悟的提高。“无产阶级翻了身,消灭了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权,所以弟非常高兴,要一心一意替党与人民服务到底,永远不变!”这时候的况重晚,已经是一名有着坚定意志和党性的共产党员了。

况重晚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被俘,按照当时政策可以选择回乡务农,但是他选择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留在部队,又因为表现优异,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想见,况重晚在部队一定是政治可靠、作战勇猛的战士。

部队驻扎在河南息县时,他在给况重日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弟现在为人民出一点力,但上级批准了一大功,奖状没有来到,弟没有把奖状邮到家去。”我们没能在况重晚的老家找到这张奖状,也不知道是他后来没有寄回家,还是寄回家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找不到了,唯有从信中的描述去想象他迫切想为人民出力、为国建功的心情,以及他个人出色的作战能力。曾有记录,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平太信1952年到高安作报告时,专程去一位战友家探望,或许这位战友就是况重晚。让我们合理想象一下,同为“万岁军”38军113师337团战士的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想必多次一起执行过战斗任务,也肯定因为骁勇善战惺惺相惜。令人惋惜的是,平太信已于2010年9月去世,关于况重晚所有的英勇事迹,也只能通过信件去推测了。

1952年6月19日,况重晚给胞兄写了最后一封信,在信中他仍然不忘叮嘱胞兄,“现在我们为了祖国幸福,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我们战斗国防最前线上,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兄你要想开点,你想想我们过去的生活如何,现在的我们是什么样的。兄如有困难时,可以来信说明,我们共同克服,你不要在信上乱写一套,我们要为穷苦人民谋幸福。”

一个月后,1952年7月20日,况重晚牺牲。他把所有的赤忱连同生命,都献给了党、祖国,还有他心心念念的人民。

后记

况重晚最牵挂的两个人,胞兄况重日于1989年去世,儿子况建国也在2016年离世,他们三个人或许已经在天堂重逢了吧!他们一定能够很快认出彼此的,因为思念是能产生引力的。

况重晚儿媳况嫦娥告诉记者,1972年况建国还在煤矿工作,因为煤矿事故差点丧命,要是那样的话,况家就无后了。但是天可怜见,况建国活了下来,这才有了后来的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如今,况重晚已经有好几个重孙、重外孙了。

况建国在世的那些年,每到清明节,况嫦娥都能看到丈夫坐在房间里,从抽屉里拿出塑料胶袋,从胶袋里拿出信件一一抚看。但是他很少给他们看,甚至不太愿意跟儿女们说起爷爷。心中那份思念的痛,他更愿意独自承受。

离开团山杨林村时,况嫦娥指着马路对面的一栋正在施工的房子说,那就是况重晚出生长大的地方,可那里几乎没有什么痕迹了。出村庄前,我看到了况重晚未曾谋面的儿子况建国的遗像。况嫦娥说况建国生前也挺高大,村里以前也有人说过况建国很像况重晚,如果是这样,人老了大都会和父亲更像,那么况重晚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么?我仍然不敢肯定。

思念家乡亲人时满腹柔情慈眉善目,对待敌人满腔愤怒双目喷火,对待党和祖国满心赤忱神色坚毅,是这样吗?这应该也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志愿军英烈的样子吧。我们正在寻找的况重晚,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吗?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反侵略战争,是一场高扬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正义之战。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290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谱写出气吞山河的英雄赞歌,缔造了人民军队新的辉煌。而在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我们沿着英烈足迹寻找,试图去还原烈士的模样,更想去寻找一种精神,一种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和内在支撑。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寻找的脚步不会停止,每一次寻找都告诉我们,要感激他们、珍惜现在。每一次寻找,都是对他、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本文得到高安市委宣传部,况重晚表侄张晓斌、儿媳况嫦娥大力帮助,特此感谢。)

硝烟已经散去,英雄永垂不朽寻找况重晚的路没有终点因为家书传递的精神值得永远传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事业

3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