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隔代教养争议多?调查表明:溺爱在弱化 教育能力增强

2021-12-10 10:02 钱江晚报   陈文韬  阅读:363 

  杭州市社科联2021年重点课题中,有个关于隔代教养的调查,结果显示

  如今,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在弱化

  自我学习升级和教育能力明显增强

  本报记者 陈素萍

  最近,记者在杭州市社科联2021年重点课题中,发现了一项很有趣的调查:针对0-6岁幼儿隔代教养的研究。近日,这项课题中针对3-6岁阶段的书面调查报告已出炉,其中重点对城市家庭中,祖辈在隔代教育中的教育观念、内容、行为和情感体验等进行了调查解析。

  研究显示,如今,在城市中,大多数祖辈能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以及可以认识到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与多元性。但同时,隔代教养的复杂情感体验与家庭关系协调,也让很多家庭既辛苦又幸福。因此,从积极的角度去认知正在不断正向演化的隔代教养,不仅对家庭个体有益,对社会,也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随着二胎、三胎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同一个局面,就是‘隔代教养’。这个话题经久不衰。其实,在学前阶段,生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祖辈们的参与很重要。”80后二胎妈妈沈卓卿,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博士,也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老师,她从事家庭教育研究10余年,是此次杭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结题调查报告《3-6岁城市幼儿隔代教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的负责人。在课题调查、研究中她发现,在教育方式上,幼儿教育要强调“活教育”,即不是从书本上进行教育,而是从生活中进行教育。一些生活中的个例,都在体现教育理论。

  记者在调查报告中看到,目前,隔代教养主体上还是以共同养育为主,并且女性在其中的参与度较高,绝大多数家庭的教养模式,是父辈与祖辈一起抚养孩子,其占比达到90.8%。而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中,祖辈的受教育水平已然较过去有明显提升——小学以上教育程度的占到77.8%,有近两成祖辈的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本科以上。

  这,也深刻影响着隔代教养的质量和家庭状况。

  “如今,大多数城区祖辈教养者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会倾听孩子,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会以适当的方式表扬孩子,而不是盲目地表扬。总体而言,祖辈普遍具有较高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水平。”在调查报告的数据基础上,沈卓卿提出,对祖辈们来讲,照顾孙辈为祖辈带来的是复杂的、矛盾的情感体验,父辈更应正确看待隔代教育,“溺爱的情况正在减弱。”

  沈卓卿也给父母提出了建议,她表示,祖辈并没有义务教养孙辈,即使拒绝承担教养孙辈的责任也是合理的、可接受的。如果祖辈承担或分担了教养孙辈的责任,父辈应当尽量认同祖辈对家庭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的辛苦,只有父辈、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祖辈教养孙辈的期望值和认可度提高了,他们教养孙辈的意愿才可能越强。这样一来,祖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期望和认可中才会在内外驱动下受到影响,不断更新、自新,教育能力也随之提高。

  祖辈同样应当正确看待隔代教育,不错过但也不越过。祖辈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要看到自身优势,但同时又要认识到自身可能出现的旧观念、错观念,在家庭教育中摆正位置,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主力军”,祖辈则当好“助力军”。

  吃穿住行最易引发教养争议

  这些解决方式,值得大家学习

  沈卓卿发现,在幼龄期尚未到学龄期时,祖辈与父辈间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上,那也是隔代教养中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

  “当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时,最好是私下里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到孩子问题的关键,共同协商找到合适的方式。”沈卓卿表示,家庭环境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一个家里人都有教养孩子的权利。

  所以,基于此项研究和一些日常典型案例,我们也想借此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隔代教养的积极方式,从而使祖辈与父辈之间,在隔代教养问题上,取得更多的理解与共识——

  前段时间,杭州降温明显,一名幼儿园老师发现,四岁的亮亮(化名)衣服总是穿得鼓鼓的,她就去检查,结果,这孩子足足穿了8件衣服、5条裤子。一打听,原来因为天气降温,亮亮奶奶怕冻着孩子,希望这样能保暖。除了穿得多的,还有少的。另一位幼儿园老师也遇到了难题:有位宝宝父母离异了,小孩子由奶奶照顾,有一天他来上幼儿园,外面是件羽绒服,里面只穿了一件短袖,很怕孩子会着凉。可实际上,孩子活动起来需要增减衣服,穿脱也不方便,反而容易着凉。

  小孩的新陈代谢快,完全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甚至有时可比大人少半件。判断孩子衣服是否穿得够,可以摸背,后背是温热的,说明衣服穿得不多不少;如果后背有汗,甚至衣服都已经湿了,显然孩子需要及时减衣了。同时,幼儿园的活动较多,室内外有温差,方便穿脱的羽绒背心是值得准备的单品。另外,受凉的几率,不取决于穿多穿少,而是看变化多或少,骤然从薄衣物变成厚棉衣,或者突然从穿很多减到很少,中间没有过渡,会削弱孩子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容易生病。

  “医生让我们别再喂饭了,说小宝宝的脾胃要被搞坏了,吸收不了那么多。”刚上小班的欢欢(化名)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她家孩子最近频频拉肚子,还有点恶心要吐。三岁之前,欢欢每次吃饭,都得一口口喂,有时一个小时还吃不完。欢欢外婆怕孩子会饿肚子,就时不时地追着孩子喂食,甚至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吃饭,还会硬塞进几口食物才安心。

  孩子本来就有控制进食和感知饥饿的能力,然而当这种感知被慢慢剥夺以后,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依赖,对饿和饱没概念。对宝宝来说,食物是最好的教具,吃饭的过程可以让孩子更好练习精细动作,锻炼孩子手和眼睛的互相协作能力。同时,让小朋友自己动手,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辨识哪些是嚼得动,哪些是不需要嚼的,从学会处理食物开始,爱上吃饭,发掘探索的乐趣。

  幼儿园老师们感慨,一到节假日,好多孩子的生活习惯就改变了,在家里想怎样就怎样,这就打乱了孩子在幼儿园中建立起来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按时午睡。

  杭州有一位奶奶的做法,却被她孙女琪琪(化名)的幼儿园老师表扬了。每周末,早起、早餐、户外活动、午餐、午睡、午茶……琪琪奶奶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培养了孩子有规律的起居习惯。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要使孩子有一个常规意识。所谓常规就是帮助孩子能够理解家长的期望,同时让他在这个环境中有一种安全感。比如说一天的生活顺序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子才能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幼儿的发展来说,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这半年来,哆哆(化名)妈妈觉得儿子特别难弄,“上幼儿园,他一定要第一个到校,有一次车子半路坏了,幸好没迟到但不是他班里第一个到的,不开心了一整天。放学回家,按电梯一定要他来按,有一次我手快按好了,他就崩溃大哭。这个五岁的孩子,怎么这么莫名其妙的。”

  所有孩子在成长初期都会经历这样一段秩序敏感期,一般发生在孩子2~4岁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成熟地表达情绪,只能通过哭闹、喊叫、摔打等行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多些依赖与鼓励,倾听尊重,耐心交流,言语中不要否定孩子,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时期。反之,选择比较强硬的方式管教孩子,甚至采用打压式教育,就非常不妥,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被否定,日后变得自卑、不自信,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编辑:陈文韬】

4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