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进洋江镇礼台村太源村小组,见青山环抱,青砖或土砖灰瓦、木结构的老房子依山而建,高低起伏。行走其间,满眼都是青石。层层叠叠的片石,垒成墙基,垒成护坡,垒成巷道,垒成井壁,垒成台阶。经历百年风雨沧桑,这些青石镀上了岁月的斑迹,那无数褶皱里,藏着旧时光,也藏着山里人家祖祖辈辈的故事。
太源古村已有近700年历史。相传黄姓村民为躲避战乱而隐居此处。从村口沿蜿蜒的青石巷道而上,百年古树随处可见,青石沟渠溪水潺潺,尽显老村古朴韵味。
登上石头上搭建的黄氏宗祠,墙基有6米多高,由块块大片石垒成,房屋梁柱均为楠木,屋顶横梁上赫然写着“光绪十八年鸿岁”,可推算这幢建筑已有百余年历史。
今年71岁的黄福生老人,幼年生活在太源古村,后在分宜县城工作,对村庄的一墙一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且深有感情。老人介绍,村后山上遍布青石,村民都用青石盖房、铺路、筑井、修沟。他们带着钢钎、铁锤、锄头、撮箕进山,当时没有炸药,就用钢钎凿石,凿下的石头,重的几百斤,轻的几十斤,凭借人力一块块搬运,变成了村道、台阶、护墙等。每一块青石都凝结着他们的血与汗,见证着艰苦奋斗的岁月。
“因为长期风吹日晒,加上年久失修,这些土坯房和木质结构房子都已经损毁严重、破败不堪。”礼台村党支部书记黄细妹告诉记者,“随着村民不断往山下迁居和人口往外流出,太源村原来的40多栋古屋,现在已基本没有人居住了。”
如何留住这个正在消失的古村,保存村庄的古朴原始之美?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洋江镇党委委员黄小蓉说:“镇里对太源古村进行了一些抢救性修复工作,修缮了祠堂、安装了路灯、修复了路面等。目前,洋江镇正在申请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并准备引进专业团队开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外流,一些村庄正在或已经变“空”,其中不乏像太源古村一样颇有特色的原始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原始村落潜在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等,值得我们去发现、挖掘。寻找出这些价值,也许就为我们身边的老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思路。
告别太源古村,黄福生不停回望,依依不舍。他告诉记者,太源古村是可以找到乡愁的地方。它是太源村民的,也应该是每一个走近它的人的。我们也期待,太源古村早日“复苏”,释放出她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