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赤峰11月23日电 题:16载科技接力 守护内蒙古农牧区深处的饮水安全
作者奥蓝
“以前,掉牙、腰疼、直不起背在这里的中老年中很常见,2015年,牧民家的井水被拿去化验,说是含氟量高。”饮水安全曾是困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沙布嘎嘎查300余户常住居民的大问题,嘎查支部书记包玉龙谈及以前,仍不免一脸愁闷。
他告诉记者,之前当地也曾考虑过统一安装自来水,但人们居住过于分散、成本太高。“也有人买过市面上的净水设备,价格高还不适合当地情况,不到一个月就坏了。”
图为适合公共场所的中型净水设备。 受访者供图2016年底,改善饮水条件的科研项目与巴林右旗卫生部门合作,因地制宜,为水质不好地区的居民安装净水设备。
“现在孩子们的牙都是白白的。”包玉龙呵呵笑道,沙布嘎嘎查是第一批安装净水设备的。
图为巴林右旗一嘎查使用一段时期后的净水器滤芯。 受访者供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该项目最初的发起者是时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的照日格图,他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牧区,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农牧区居民的生活。
“饮水安全对于内蒙古广大农牧区而言是一件急迫且重要的事情。”2005年,照日格图教授组建团队。
图为归勒斯台嘎查一处水源净水处理前后对比。 受访者供图如今的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九三学社成员贾美林是团队建设初期的一员,她回忆说,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农村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几乎全靠地下水,这样的水泥沙多,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多,有些地方还有高氟水、苦咸水等情况。“当地长期饮用不合格饮用水的人口达68296人,占农牧民52.48%。”
2010年,第一代净水设备问世,原理比较“初级”,设备也较粗糙;2012年,中科院院士赵进才带领科研力量加入团队,研制出适合当地水质情况的光催化水质处理器,净化后的饮用水氟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图为科研团队与巴林右旗当地居民合影。 受访者供图目前,团队开发了两款净化设备,小型的供家庭使用,中型的供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
据统计,目前,巴林右旗共有21个嘎查村、23所中小学、16家卫生院共安装小、中型净水设备3200余台。
图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正在实验室操作检测设备。 奥蓝 摄记者走访多地发现,截至目前,这个项目“零差评”。
“以前,牧民熬奶茶时最上面有一层白色油状物,米饭煮熟后都是黄色的……”那顺孟和于2018年被抽调到古日古勒台嘎查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回忆当年的水质,他一肚子“苦水”。
“2018年安装净水器之后,水变清澈了,也好喝了。”那顺孟和特别感慨,“饮水安全对我们当年脱贫攻坚的帮助太大了。”
现在,那顺孟和是巴林右旗大阪蒙古族中学的副校长,学校安装了12台中型净水设备,供全校1800余名师生日常饮用。
图为巴林右旗行政地图,标红处为已经安装净水设备的地区。 奥蓝 摄数十公里之外的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中心卫生院今年6月也安装了一台大型净水设备,供工作人员和就诊患者饮用。
“净水设备如今已是第4代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管理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萨嘎拉告诉记者。
“最初时,因为地下水杂质、泥沙,活性炭的滤芯和水泵总是堵,有时天太冷还会把机器冻坏。后来,我们不断调整工艺、滤芯的数量、电气和阀门的位置等,目前净水器已经能很好地运作了,当地牧民日常按时更换滤芯就行。”
图为科研团队从不同地区取回的水样。 奥蓝 摄萨嘎拉在团队中负责净水设备的推广、安装、培训、维护事宜,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来巴林右旗挨家挨户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
归勒斯台嘎查的13户牧民是“新客户”。通过这个项目,也给新上任的村干部“上了一课”。
今年刚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潮宝说:“实实在在的举措才最打动人。以前好几个村民们开会时都愁眉苦脸,现在都是笑滋滋的。”
这些年,净水器安装、后期的维修配件都是免费提供。不仅如此,团队还在当地培养了近20名兼职技术员;每个季度会对不同地区的水质作追踪检测;每年还为部分民众体检,以追踪改善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依托该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了内蒙古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绿色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内蒙古水环境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申请到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培养出了一支年轻的本土科研团队。”贾美林告诉记者,目前,内蒙古团队已有20余人。“其中4名教师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参与到项目中来。”(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