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让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器官捐献协调员的7年坚守

2021-11-14 10:01 澎湃新闻   刘欢  阅读:476 

  7年后,范莉莉依然能清晰记得,自己参与协调一名8岁孩子捐献器官的场景。

  2014年,孩子因患脑部疾病,病情已到了无法逆转的情况。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这是范莉莉经手的第一个案例,在见到家属之前,范莉莉脑海中做好了沟通的万全准备,但当看到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初为人母的她不禁陷入沉默。

  “看到这么沉痛和无助的场面,我脑子一下子就懵了”,范莉莉告诉澎湃新闻,但冷静之后,她还是尝试慢慢地和孩子母亲沟通,倾听孩子的点点滴滴。

  一个多小时地耐心聆听让范莉莉了解到,生活中的“小天使”开朗、善良,只要别的小朋友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因为孩子父母的善意,捐献流程完成的很顺利。他们决定让自己的“天使”再一次用乐于助人的形象来告别世界,也给自己留下一份精神寄托。

  在家属签字后,范莉莉还要负责见证捐献流程、审核法律文本、遗体恢复、缅怀纪念等工作,这也是她作为上海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让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也让患者重现生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范莉莉说。

工作中的范莉莉(右一)。受访者供图

工作中的范莉莉(右一)。受访者供图

  “生命摆渡人”

  器官捐献是指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意愿且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2010年,中国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上海是首批11个开展试点的省市之一。两年后,上海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市红十字会,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要求,在捐献体系搭建、机制建立、流程标准制定、培训宣传、经费保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这些工作背后,是一支新生的重要队伍,那就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由红十字会、医院等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担任。

  除了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知识的宣传普及、相关协调及资料整理等日常工作,协调员更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发现潜在器官捐献者并与其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家属的理解,并指导其填写捐献相关表格,此外还包括见证器官分配和获取,参与协调对捐献者家属的慰问及缅怀纪念等工作。

  一边是即将逝去的生命,一边是期待新生的病患,器官捐献协调员也因此被称为“生命摆渡人”。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每年都会组织协调员进行培训,规范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加强协调员队伍建设,至2020年底,这支队伍已经有110多名成员。

工作中的范莉莉(左一)。受访者供图

工作中的范莉莉(左一)。受访者供图

  曾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工作的范莉莉,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协调员的工作,并于2014年正式上岗。

  由于人体器官移植需要争分夺秒,一刻不能耽误,随时“奔走”成了她的工作常态。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周末或是节假日,只要有见证,范莉莉总是无条件赶往捐献医院,多年来,她的手机也始终保持24小时不关机、不静音。

  能让范莉莉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她告诉澎湃新闻,丈夫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还是她的“专职司机”,不管白天工作多么辛苦,只要是半夜见证,丈夫都会开车接送,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她的安全。而当她和丈夫都忙于工作时,9岁的女儿便交给母亲照顾。

  工作7年,范莉莉已参与完成了500多例器官捐献案例。挽救需要器官的病人,看到他们重获新生,让她对这份工作的信念更加坚定。

  “这个职业会有很多悲伤的负面情绪,但也有更多的震撼和感动”。范莉莉回忆,一位毕业于上海知名高校的女生,由于工作强度大,不幸患上尿毒症,在接受透析治疗多年后,成功接受肾移植。如今,女生开了一间工作室,教小朋友、成年人学画画,像正常人一样健康的生活。

  “在得到他人的馈赠后,她又积极努力的生活,用自己所学去回馈他人、回馈社会,这是很有意义的,作为协调员来说,这是一份传递爱的职业”,范莉莉感慨到。

  上海累计实现900例人体器官捐献

  从2015年1月开始,中国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唯一合法器官来源。近年来,上海市结合实际,着力规范管理,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

  上海市红十字会先后制作公益宣传片用于电视台、移动媒体、网络及医院等场所宣传播放;制作折页和海报等资料下发至各区红会、移植医院;制作人体器官捐献实现者琉璃纪念品,向实现者及其家属表示敬意;并每年3月1日“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日”前后组织开展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纪念日活动等等。

  随着器官捐献的理念宣传与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青年一代更是成为器官捐献的中坚力量。范莉莉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在登记器官捐献的人中,30岁以下的登记者超过了50%。

  “我们希望能增加更多不同年龄层次公众的接受度,尤其是50、60岁以上的群体,他们的想法观念比较传统,如果能转变他们固有的思维就更好了,我们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范莉莉坦言。

  截至2021年9月27日,上海累计实现900例人体器官捐献案例,使25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600余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目前累计人体器官捐献登记68517人。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捐献者的爱心,是协调员、医务人员的奉献,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态度与温度。

  几年前,一部器官捐献主题公益短片《妈妈的心跳》震撼人心。一个啼哭不止的婴儿无论谁前来拥抱,都无法让他平静,直到靠近一个陌生大叔的胸前,听到他的心跳,才停止哭泣、慢慢微笑——因为大叔的胸膛里装着小婴儿妈妈的心脏。器官捐献工作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让更多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让更多人加入器官移植志愿者的行列,正如公益短片结尾中所说,“爱,让心跳不止”。

  澎湃新闻记者 郦晓君

【编辑:刘欢】
3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