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当心“贴牌”!一些知名品牌授权商品质量存隐忧

2021-11-12 10:03 工人日报   王禹  阅读:469 

  近年来,品牌授权成为一种常见的企业经营模式,市场上有大量的品牌授权商品。因被授权方资质参差不齐,品牌方缺乏监管,“贴牌”商品质量问题频现。有专家认为,若品牌方在授权资质鉴定、质量监督等环节存在漏洞,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双11”期间,不少消费者不断地往购物车里塞东西。然而,北京消费者刘女士日前在网上购买某品牌保暖内衣时发现,在京东等平台有多个旗舰店、专卖店在卖该品牌的衣服,且都说是正品。后来,她了解到,原来该品牌的很多商品是“贴牌”产品。商家一年花几千元钱,就可获得知名品牌商标的使用权,并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使用这些品牌。

  业内人士指出,“贴牌”或“品牌授权”产品,是指授权者将自己所拥有或代理的商标或品牌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权者使用,被授权者按合同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并向授权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品牌授权店在电商平台上数量众多。这些店铺往往以“xx旗舰店”“xx专卖店”为名,在详情页给商品打上“正品”标签,强调质量有保障。然而,当商标所有权人不再实际控制生产和销售过程,贴有该品牌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工人日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品牌授权成常见经营模式

  “有两个吊牌的,您看一下袋子里面应该还有一个。”近日,有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某南极人授权店的服饰,收货后却发现吊牌是其他品牌的,在联系客服时得到的回复是,本应有两个吊牌,南极人的吊牌可能是忘记放了。

  近年来,品牌授权成为一种常见的市场经营模式。今年4月,由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品牌授权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年度授权商品零售额为1106亿元,被授权产品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包括玩具游艺、服装饰品、食品饮料、礼品纪念品等类别,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业内人士分析,品牌授权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未来前景广阔。

  品牌授权也是部分知名品牌转型、布局电商领域的新方向。以南极人为例,公司已经砍掉生产和销售的重资产环节,转型“南极电商”,以授权获得盈利。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南极人”,授权店在售的商品不仅有南极人起家依托的衣物,还有床上用品,甚至有暖贴、水杯、洗衣机、热水器、足浴桶等日用品,品类繁多。

  知名品牌授权产品质量存隐忧

  当商标所有权人不再实际控制生产和销售过程,“贴牌”商品质量如何?消费者是否能出于对品牌的合理信任放心消费?《报告》指出,在中国玩协摸底调查的被授权玩具和婴童用品产品中,玩具警示和说明缺失或有误问题严重,被授权童车产品质量问题依然突出,童鞋、童装等也因重金属含量超标、耐久性标签缝制位置不合格等原因质量堪忧。

  在电商平台上,被授权店铺往往以“xx专营店”“xx专卖店”为名,在详情页给商品打上“官方正品”的标签,强调质量有保障。然而,与商家声称的“保证质量”不同的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些消费者投诉,获得了品牌方授权的商店所售商品虽带有品牌商标,但质量不佳,或和品牌直营店存在差距,或相比原来的老字号品牌质量下降。

  此前,据媒体报道,仅2018年一年时间里,南极人品牌产品便14次被监管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列入不合格产品名单。去年,采取品牌授权模式生产的回力拖鞋也曾被深圳市消委会指出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除南极人外,同样采取授权模式经营的品牌还有浪莎、花花公子等,而这些知名品牌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样检查中,均曾被查出质量不合格。

  消费者信任不应被辜负

  消费者买到的名牌产品由什么样的被授权企业经营?企业如何获得品牌授权?对此,记者找到了一家经营北极绒、啄木鸟等品牌授权的中介公司,咨询了公司授权顾问小祝。小祝说,由需求方提供法人基本身份信息和公司营业执照,中介公司据此拟定品牌授权合同,签完合同后需求方付款,品牌方在看到合同和收款后会开具授权材料,授权即办理好。在费用方面,小祝介绍,不同品牌费用不等,一般授权费用为几千元,吊牌千套起拿,单价有1.5元、3元、5元等价位。

  在品牌授权模式下,产品质量的实际控制者从品牌方下移到被授权方。授权贴上本品牌的吊牌,品牌方是否对被授权方资质有要求?是否会对“贴牌”商品的质量进行把控?小祝表示,只要是有营业执照的公司,经营品类和品牌方一致,支付授权费用后就可以获得授权。且品牌方既不会事先“验厂”,实地查看生产资质,又不会抽检,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北京星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郝旭东认为,“贴牌”模式在市场上很常见,虽然不违法,但导致了一些市场乱象,须引起重视。对品牌方而言,应综合考察被授权方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经营理念、运营团队,慎重选择。在授权合同中,应尽可能地对产品种类、质量标准、抽检机制进行明确约定。同时,还应加强品控,从源头防控产品质量问题,维护品牌形象。

  “消费者是基于对品牌方的认可,才会选择购买商品。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且品牌方在授权资质鉴定、质量监督等环节存在漏洞,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郝旭东说。 【编辑:王禹】

5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