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河南暴雨中,很多被困者的求助信息是这样被传出来的

2021-11-10 15:57 北京晚报   于晓  阅读:397 

  河南暴雨中,很多被困者的求助信息是这样被传出来的

  “我在这里,求救,被困”

  “请扩散!河南暴雨紧急求助通道开启”“转需!河南全省救援电话汇总”……

  一夜之间,有关河南暴雨的救援信息在朋友圈刷屏。网络上,“河南暴雨互助”话题也成为信息汇总平台。而在央视新闻、河南交通广播等直播间里,则专门开辟“暴雨求助入口”,以便求助者填写相关信息。

  求助

  微博朋友圈成救命稻草

  “我在这里,求救,被困。” 7月20日19点39分,小夏在郑州市经开万锦城附近发了一条朋友圈,并附上自己当前位置的定位截图。

  一个多小时前,乘坐5号线地铁回家的她被告知因车站出现紧急情况,需要迅速离开,“当时站里还没进水,但出来发现外面的水已经几乎齐腰深。”小夏环顾四周,所有商场、酒店都停电了,黑漆漆一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没有人能赶来帮忙。雨越下越大,天越来越黑,人越来越少,小夏不想再等下去。这里离家还有6公里,她决定冒险蹚水往回走。

  不知走了多久,小夏突然脚下一软,踩空一个井盖,险些掉下去。“水碰到脸那一瞬间,吓得浑身一激灵,赶紧拼命挣扎着站起来。”磕破了膝盖,摔疼了屁股,但她完全顾不上这些,继续硬着头皮赶路。“救援力量应该也不少,但那会儿路上都没办法通行,很难立即找到所有被困者。”

  尽管内心感到绝望,但小夏还是努力前行。“中间还要过两个涵洞,终于碰见几个同小区的,我们5个人抱得紧紧的,总算有惊无险。”

  22点39分,小夏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又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各位的关心,终于平安‘着陆’了。”

  灾情发生时,肖文宇刚刚结束面试,从应聘公司的写字楼走出来。“雨下得特别大,水眼看着就涨起来了。”走在人生地不熟的郑州街头,天已经黑了,肖文宇很害怕。

  他跟其他路人一起,寻找可以避险的地方。“当时手机已经没有信号,大家都在找信号。”在一家酒店门口,肖文宇找到了免费的WiFi信号,他用微信联系上了朋友,发出求救信息。

  很快有朋友帮助肖文宇发出求救信息,并在微博上传播开来。热心人联系肖文宇,表示可以提供帮助。最终,肖文宇和受灾群众被安顿在酒店餐厅过夜。7月21日上午,酒店附近的积水慢慢消退,肖文宇在中午12点左右安全离开酒店。回到新郑的住处后,肖文宇的手机信号有所恢复。他第一时间联系朋友,请朋友删除求救信息。肖文宇说:“大家都有这个意识,获救后删除求救信息,不想挤占救援资源。”

  救援

  机构整合加强信息共享

  除了从朋友那里寻求帮助以外,许多受灾人还看到了不断扩散的全省救援电话。考虑到大多数地区信号不稳定,还有人细心地将图片上的信息转成文字发在留言区。此外,多家媒体也在直播间开辟求助通道。例如,河南交通广播在直播间右上角设有“暴雨求助入口”,点开后可以填写姓名、联系方式、发生地点和求助信息描述。而在微博上,“河南暴雨互助”话题也成为发布求助信息的重要渠道。

  7月21日一早,巩义市神鹰救援队的李增学从办公室直奔救灾现场。但他发现,一到灾区,手机信号就很难接通。“不是我们不救援,是信息传递太困难,救灾人员接不到信息。”虽说还有几部对讲机可以保持通话,但通话距离十分有限。

  7月21日16时30分左右,记者拨打了李增学的电话。他的手机号一经公布,就一直处于繁忙状态,当时已接听数千通电话。“从20日下午2点到21日凌晨5点,求救信息不断传递到我这儿,我再第一时间把信息发到前方的救援群里。”

  他一再强调:“很多受困人员自己本人发不出来信息,就由亲戚朋友帮忙发信息。这么做当然没问题,但请大家发信息的时候,尽量要把受困人员的被困位置描述清楚,方便我们驾驶冲锋艇冲过去救人。”

  7月21日17时左右,开封市蓝天救援队张海祥在电话那头断断续续地说:“现在通讯非常不通畅。我们进入了(河南省荥阳市)泗水镇老君堂,现在信号很不好,网络基本上没有。有时候稍微有一点信号。”在简短的一些对话后,信号已经没法清楚传递信息。

  灾情发生后,灾区经常被称为“信息孤岛”。“可以通过卫星电话或者发射热气球带移动基站上天,解决内外部通讯问题。”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郭继东说,在科技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日常应急演练就异常重要。

  “我们发现,灾情发生后,很多当地的民间救援机构反应非常快,救援效果好,因为他们本身就在灾区。”郭继东谈道,如何让他们与官方救援机构迅速整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救灾效率,这是平时演练可以解决的问题。

  另一名应急救援专家表示,无论国家应急队、地方应急队还是其他民间救援队,抵达灾区后,一般都会第一时间与当地的消防队伍会合,因为当地消防力量往往更熟悉实际受灾情况。大家会合之后,会统一集合再迅速、精准地调配行动。所以受灾时,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盲目乱发信息,而是给“119”打电话或者发送求助信息。

  建议

  建信息热线联系人专线

  “遇到突发灾难性事件,广播、电视台、网络等通常都会24小时待命。同时,各地也有专门的应急广播频率,跟交管部门、应急部门有接口,向这些地方求助,得到救援的概率要大得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宇表示,遇到紧急情况,要找准求助渠道,发布能够抵达有效人群的求助信息。

  王宇建议,在求救时,描述应当尽可能简明扼要,“比如所在的精准位置,现状如何,需求什么样的救援,是否可能自救,有没有小孩、孕妇等特殊人群。”此外,她提醒民众在平时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在家里备一些水和食物,包括充满电的充电宝等。

  “灾难突然发生后,断电断水、交通受阻等是共性问题。”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灾难报道伦理研究者刘海明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网络、电话求助是有效的。而特殊情况下,拨打110、119、120等紧急电话也是有用的。刘海明说,灾难发生后,类似紧急电话可以打通求救渠道,“他们之间有代转义务,接通记录下来后,会及时提供给救援力量。”

  刘海明也提到,一旦遇到断电断网,广播会是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出于电量等原因,如果不在家中的话,手机的求救时效大约在半天之内。政府部门和个人都可以利用好广播频率,向大家提供最核心的信息。”

  除了城区救援以外,部分偏远地区的村镇救援同样至关重要。“一些农村和小城镇在应对洪灾方面,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和短板。”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总编辑、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负责人刘鹏飞说,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地域空间更广,地形更复杂,救援难度大。同时,通讯和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和使用熟练度不足等,加大了求助信息有效传播和实施救援的难度。

  刘鹏飞建议,当地政府、基层行政机构和地方各级融媒体中心等,要抓紧统一协调,建立权威的信息热线和联系人专线。同时,要初步研判收集到的求助信息,第一时间提供给各方面的救援团队。“通过信息网络、基层广播、短视频直播、手机短信和无人机广播等渠道,发布权威的救援联络信息以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医疗救护知识、天气预报和灾情预报信息。”

  本报记者 宗媛媛 孙毅 李松林 【编辑:于晓】

5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