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西是个好地方】“陈老”和他的民间艺术团

2024-05-15 16:53  阅读:81 

在江西赣南老区,有一支民间艺术团,默默坚守着初心。

“陈老,‘五一’还请您来送戏下乡,多多支持!”

“没问题!”

陈老全名陈小平,今年73岁,是江西省最美基层文化人之一,今年还获评助人为乐类“赣州好人”。他对赣南采茶戏、南康古文、踩高跷、“抬毛老爷”等民间艺术、非遗传承的热爱随着年龄只增不减。

退休后,陈老在凤岗镇路塘村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这是一支有着文艺队、客家文化队(含龙灯、高跷、花船、抬毛老爷、蛤蚌等民间艺术),威风锣鼓队、鼓号队及后来被淘汰的电影队等组成的大型农村文化团体。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数百人,一有民俗文艺表演,团队的不同队伍就能联排带来精彩的节目。

图为陈小平(左中三)在校园里开展“抬毛老爷”教学

其中,“抬毛爷爷”起源于抬毛老爷民俗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的知府“毛老爷”体恤百姓,关注民情,经常到山区乡间视察民生,山区路窄,毛老爷就徒步赶路,累得不行,汗水都将官服浸湿。恰好遇到老乡,老乡见“毛老爷”满头大汗又毫无官架子,深感钦佩,就砍下一截毛竹让“毛老爷”坐在上面。后来经过民间艺术家的加工,演变成了今天所见的“抬毛老爷”。

提起与“抬毛老爷”民俗的缘分,陈老眼中流露出光芒。他回忆,初次见到“抬毛老爷”表演,就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只有两个人一根竹竿,‘毛老爷’还是一名‘女子’扮演。这么有意思的非遗民俗,应该更加丰富,让更多人知道。”随即,便自己钻研动作、表情,让艺术团队演练,还在原来表演的基础上添加了锣鼓、随从、县官、状元郎等元素。

图为陈小平(右一)和他的团队在校园里开展“抬毛老爷”教学演示

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最难的就是传承。

现如今,以陈老为主的“抬毛老爷”非遗团队平均年龄在60余岁,一名名年过花甲身体却十分硬朗的爷爷们,在各自的分工中扮演着自己的重要角色。

61岁的黄奇子爷爷蹬着一辆小三轮,车厢里装满了表演道具,麻利地搬上搬下;65岁的陈亨婷爷爷和69岁的陈亨萍爷爷身着红黄色道具服装,肩扛一根竹棍;73岁的陈老端坐在竹棍中间,伴随着几人的默契配合和一致步伐,陈老那诙谐的表演,总能引得群众哈哈大笑。

表演完,爷爷们已满头大汗。

“很辛苦吧?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坚持?”面对记者的疑问,爷爷们笑了笑,“如果我们都不去坚持,老祖宗留下来的非遗和民俗就会越来越少。”陈亨萍爷爷的孙子6岁起就跟着团,现在已经学会了上棍表演。

“非遗没有传承,就没有活力。”陈老对非遗传承的重视无时无刻。近两年在赣州经开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时,都会一边教学一边寻找合适的“传承人”。

这天,赣州中学高铁空港新区分校小学部的实习老师体验了“抬毛老爷”,表现非常不错,陈老就留下了对方的微信,并称日后有表演活动时,可以带着他一起感受感受。

每逢佳节、大型非遗展示活动,陈老和他的民间艺术团便会受邀到场表演,奔走在不同的县市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各类主导的文艺演出也得到了群众充分肯定和认可。

艺术梦在心中,经久不衰。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陈老和他的民间艺术团做出了很多努力。他们帮助有关地区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编入快板,最终快板在不同的场所表演,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掌声雷动。他们活跃在路塘村“村晚”,用“乡下锣鼓乡下打”,作为创演的基本功,用地方方言创作,亮出了人见人爱的“村晚”法宝。

利用赣州南北词创作的《凤岗老俵蛮兴时》、赣南莲花落《路塘新村面貌新》,快板说唱《振兴发展看亻厓家》,小品《王老五送粮》,山歌演唱《老年学校就是好》等,都是陈老为乡亲们创作的优秀文化作品。

“舞跳得再靓,歌唱得再好,还不如到电视上看,还是自己的春晚看了过瘾。”路塘村的老百姓津津乐道。

今年,陈老有一个心愿,他希望在凤岗镇搞一个“大型非遗踩街活动”,将他所了解的本地非遗文化做一个大总结,大会演,丰富村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让更多的人关注、传承非遗文化。

5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