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深耕春耕一线:“90后”女飞手的田园梦

©原创 2024-04-10 11:09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127 

4月9日,在湖泽镇湖泽村水稻种植基地,一阵轰鸣声响起,离地4.2米,飞行速度每秒1.5米,空载悬停时间2分钟。90后“女飞手”袁珍,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只见一架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飞行,一整套动作下来不到5分钟,便完成了一亩水稻田的肥料播撒。“快速、方便,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力量,上午可以给200亩地施肥,接着就可以进行机械化插秧了。”袁珍熟练地操纵着无人机说道。

袁珍,33岁,湖泽镇湖泽村彭家村小组人,初见时在无人机旁显得身材格外娇小,笑起来眉眼弯弯,露出一对小酒窝。仅凭外貌,让人很难相信,这位“90后”姑娘竟是经常和农机设备打交道的“新农人”,也是村里第一个“女飞手”。

从“60后”到“90后” 跳回“农门”后继有人

2021年之前,袁珍还是个在家照顾2个小孩的农村妇女,她的公公和婆婆是村里出了名的“60后”种粮大户,承包种植水稻800多亩,随着二老年龄越来越大,30多年的种粮接力棒逐渐接到了35岁的丈夫王辉手里。

“每逢春耕生产,最累的就是打药、施肥,一桶药三四十斤重,身上背着田里又不好走,肥料雾化后相当于整个人要泡在里面,容易中暑不说,直接接触对身体也不好,愿意干的工人越来越少。”袁珍的婆婆彭芳英说道。

眼见招不到人,一家两代人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因为担心家人身体,袁珍开始钻研撒肥料的新方式,碰巧听见市里开设农业职业技能(植保无人机)培训班的消息。“当时觉得无人机植保作业很新奇,就和家里说了,大家也支持我参加。”袁珍回忆说,“大概培训了一周我就学会了。”

不久之后,袁珍参加植保无人机操作考试并顺利通过,成功拿到植保无人机操作许可证,并花费近5万元买回了一台大疆T25植保无人机,从此接手了家里给田地打农药、施肥的活,袁珍也成为了村里第一个持证上岗的“女飞手”。如今,夫妻两人分工明确,驾驶大型农用机械的王辉和操控无人机的袁珍俨然成为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得科技助力 “农门”也可变“龙门”

从自家的几百亩地开始做起,袁珍在药剂配比、障碍点设置、飞行高度设置等方面反复练习,积累经验。虽然证是拿到了,但那时无人机在当地可是个新鲜事,对于无人机机械作业这件事,村民们也充满了顾虑,袁珍耐心和农户们解释,邀请他们参观作业过程,最终用实际成果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袁珍的无人机植保省时省力,很快在村里传开,一些农户主动找上门,邀请袁珍用无人机为农田植保。种粮大户简夫生说:“我家种的160亩水稻,全都用袁珍的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打药每亩8块钱,人工打药每亩12块钱,一季水稻最少要打3次药,合起来可以省近两千块钱呢。”

“不同的地形、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飞行参数,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最好的管护效果。大家选择把庄稼交给我管理,就必须用心,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谈起植保无人机的各种操作,袁珍头头是道。

据不完全统计,袁珍一年可以为本地及周边镇村农户提供田管作业超1万亩次,不算种粮收成和其他农机服务收入,仅靠无人机一年可创收8-10万元。尝到了机械化种粮甜头,袁珍在购买机械方面毫不吝啬,截至目前,她家种粮基地内已经有插秧机1台,旋耕机2台,收割机1台,植保无人机1台,总投入达40多万元。

两年多植保飞防的经历,见证了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也让袁珍意识到,农业的出路需要科技,未来会是新农人的舞台。“我计划组建一支专业植保飞防团队,吸纳培养其他飞手合作伙伴,让更多的父老乡亲都跟上新时代、新科技的步伐。”每每望向农田,袁珍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光芒。   


来源:湖泽镇

12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