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让非遗在直播间被更多人看见

©原创 2024-08-27 11:08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59 

李年根(右)在非遗购物节上展示自己的竹编制品。

李年根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展示自己的编织过程。

李年根在编织产品。

在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传统手艺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将竹子变成一件件精致的生活用品或值得收藏的工艺品,造就了一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竹编。进入直播电商时代,这项技艺迎来新的发展“风口”。分宜县洞村乡的“竹编老李头”就是其中的一员。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竹编老李头”名叫李年根,今年65岁,是分宜县洞村乡竹编第五代传人。他从小受做篾匠的伯父影响,对竹编产生了浓厚兴趣,9岁时就跟随伯父学手艺,15岁自立门户,做竹编已有50多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篾匠。

做竹编,第一步先选毛竹。“必须要用4年以上的老毛竹编出来的成品才牢固、耐用。”在李年根的工作室,他向记者介绍说,江西不但是竹业大省,而且毛竹材质好。一年竹还是三年竹、五年竹,经验丰富的他一眼便知。“将竹子破篾分层,最外面一层叫竹青,用竹青编织的竹器光滑、结实,更受消费者喜爱。”

要为编织准备材料了。李年根手握篾刀推动宽约1厘米的竹青片,刀锋轻微抖动,数米长的竹片徐徐渐进,分成2根、4根甚至更细的竹丝。过程中他甚至都不用看刀。

接下来是过匀刀,将两柄刀固定在木板上,留出缝隙,几番来回,让竹丝宽窄均匀一致,过完匀刀再抛光。经过一遍遍打磨后的竹丝变得光滑、圆润,才可以进入编织阶段。“如果是做精品竹编,工序更加繁琐,抽出的竹丝能穿针。”

竹丝在李年根长满老茧的指间前后翻飞,一只提篮逐渐成形。这双手田里农活一概不会,但只要拿起竹篾,万物皆可编。他说:“我一辈子只做成了一件事,就是竹编。”

“网络帮助了真正的手艺人”

“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点赞,这是一款纯手工椭圆提篮,材料用的是老竹子,小黄车35号链接……”在直播间里,李年根编着竹篮,徒弟马彪则在一旁讲解。这样的直播基本上天天都有。

从抢手到没落,再到网络销售——几十年来,老李见证了篾匠职业沉浮。

20世纪60至80年代,篾匠是一份常见且可养家的职业。提篮、箩筐、背篓、簸箕、米筛、篾席……家家户户都要请村里手艺好的匠人帮忙赶制,那时的李年根常常干到晚上点灯熬夜。但随着时代发展,塑料、不锈钢等制品的大量使用,竹编这一传统技艺日渐衰落,原先跟着他的十几名徒弟都外出打工了,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学。

面对现实困境,李年根也曾考虑外出务工,终因不舍这门手艺,还是选择坚守下来。“竹编是我们村的传统手艺,距今有400年的历史了,我最怕手艺从我手上断了。”李年根说。为了维持生计,他白天跑摩的,晚上做竹编。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建议李年根在互联网上展示竹编手艺,于是他加入了一家电商公司,尝试着“触网”。令人意外的是,拍了几次展示竹编手艺的短视频后,李年根在网上“火”了起来,还荣获“中国匠人大会十大人气匠人暨2020抖音年度匠人”称号。

“竹编原本是一门讨生活的手艺,没想到自己竟还能闯出另一番天地。”2022年9月,他干脆在抖音、西瓜等短视频平台注册了个人账号——“竹编老李头”,半年不到,就有六七万粉丝。

“网络帮助了真正的手艺人。过去,我们把竹编制品挑到街上卖,卖不完又挑回来。现在网上销售,不需要讨价还价,根据订单下料,坐在家里编就行。”李年根的作品通过网络已经卖到全国各地,去年收入20余万元。

竹编生意红火起来之后,李年根想到了村里其他竹编手艺人。在李年根的带领下,一些老篾匠重拾手艺,带动了10多户家庭增收致富。

“再过20年竹编又会兴旺”

走红后老李将竹编手艺带进了市内各大景区,让游客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去年的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几名外国人看到老李的竹编手艺和工艺品,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的手艺好厉害”,并买走一个1800元的双喜果盘。

“这几年,政府对非遗手艺人越来越重视。”老李深有体会地说,洞村乡政府将300平方米的库房翻新后给他当工作室,县里3年内每年下拨3万元扶持资金。老李最大的心愿是把工作室好好装修一下,把他的精品竹编展示在这里,留给后人。

“纯手工做得很精细,质量特别好。”“收到货惊艳到我了,手艺、质量无可挑剔,像一件艺术品。”“第三次回购,手工活有点小贵但很赞。”……直播间买家的评价、回购是对民间手艺匠人的认可。

在国家“以竹代塑”的倡议之下,近年来竹制品很受欢迎,尤其是提篮,买菜、装东西环保健康。说话间,李年根接到一个电话:新余市市场监管局需要100个提篮。

3年前,30岁的四川小伙马彪在抖音上刷到李年根的竹编视频,辞掉上海的工作,专心跟着李年根学徒,平时直播间也多亏他这个徒弟一起打理。“年轻人愿意学竹编的很难得,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我会慢慢把技术教给他,让这项非遗技艺传下去。”

“我有种预感,20年后竹编又会兴旺。”李年根说,真正“火”的并不是自己,而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竹编手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古老的竹编手工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焕发出新活力。

来源 | 新余日报记者徐云 凌厚祥

3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