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县长,乃一县之首,管理一个县的行政长官。古今对其称谓有所不同,宋以前多称县令,宋代称知县,元代叫县尹,明清与宋相同也称知县,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县知事,国民党统治时期始称县长。
民国这个国号在大陆存在了三十八年,即1912-1949年。分宜民国时期共产生县知事和县长42名,首任县知事为刘奕臣,末任县长为罗光华。平均每位县知事或县长任职时间还不到一年,长的也就三个年头,短的仅一个月。可见一县之长更替之频繁,更谈不上他们能创造出什么政绩,这苦了分宜人民。在这42名县知事和县长里,其中有3位本土的代县长。之所以为代县长,根据我国传统职官制度的属地回避的规定,本土人士原则上不能在家乡任主要职务。古有“百里之内不封侯”的说法,侯包括邑侯、郡侯、藩侯等,邑侯即县令或知县,但特殊情况下本土人士可暂时代替一县之首,故民国分宜就产生了3位代理县长,且代任时间都不长,他们分别是卢梦奎、林兆元和赵洪恩。
卢梦奎(1883一1951),字壁成,今分宜县分宜镇芦塘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一带),为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的后裔。卢肇曾孙卢绛因触怒宋太祖被杀,卢氏后人恐遭株连,由钤北的观光迁徙至钤西鉴湖(今芦塘)繁衍生息。至清代晚期,卢梦奎的祖父卢岳,字挺生,邑附生。他有文化又很有经济、政治头脑,家产冠县,恰时南方的反抗朝廷的各种势力渐盛,其中有几股由粤东向江西发展,攻城略地,宜丰、上高、新喻、安福都被攻下,直逼分宜、袁州。卢岳等绅士为保护自家财富和家园,在贼寇攻入赣南时,就出巨资组织民团,由自己任团总,聘请军事人员训练队伍,经数月的训练,民团颇有战力,他带领团勇在保护县城钤阳和援军克复袁州的战役中,表现出色,立了大功。战后地方保奏朝廷,朝廷赏戴蓝翎,授江西铅山县教谕。咸丰后期,江西肃清匪寇,又赏换其花翎加同知衔,改任贵州天柱县知县。卢梦奎的父亲卢大智,字浚斋,国学生(民国县志有传)。他身体魁梧,孔武有力,幼随父从军,成年府、县政府委任他率带乡团。他平时善居积,贷借周转金融,富冠一邑。梦奎为大智次子,邑附生,曾上军校,后转学法政,入江西豫章法政专门学校。在校及毕业后,十分留心时事政治,颇有口才,能言善辩,政治上崭露头角。民国七(1918)年、十(1921)年,他先后连任两届省议会议员,成为邑内的一颗政治明星。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分宜县城,北洋军阀政府任命的县长冯克宽,慑于北伐军的战力,提前带着家眷逃之夭夭。北伐军党代表在县城召开大会,宣传北伐的重大意义,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支援北伐。卢梦奎作为分宜的大佬绅士和政治明星,被荐为代理县长,并得到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委任。任职时间为1926年9月至1926年12月。接任卢代县长的为周霖,云南人,任期也仅两个月。卢梦奎去职在家过着安适的富裕生活,时不时请些赋闲官吏、绅士朋友到家长住聊天。抗战期间,国军58军驻扎分宜好几年,军长鲁道源常居卢家,成了卢梦奎好友。解放后,土改期间卢梦奎被政府镇压。
林兆元(1877一193〇),字增荣,号筱园,分宜县双林白水村人。出生书香世家,六世祖林有禀(邑廪生)为进士林有席四弟,高祖大任、曾祖为荃均是举人,祖父、父亲也是读书人,但未取得功名。林兆元少时考入邑庠就读,后在宜春读书。宣统元年(1909)被推举为孝廉方正,宣统三年选为双林自治局乡董,民国二年任双林警察分署署长(相当于公安派出所所长),同年当选县议会副议长。林兆元官场人脉不错,民国七年被北洋政府农商部聘为参议,民国十年任石家庄路监局局长,任期若干年,因路途遥远,期间未回家乡。林兆元在当时算是有文化的人,他在石家庄任职时,写了不少思念家乡的诗文,尤对菊花钟情,写就了《忆菊》《寻菊》《赏菊》《爱菊》等菊系列七绝诗,均收在《分宜钤北白水林氏族谱•文萃篇》里。林兆元有抱负胆子大,1929年分宜的苏维埃运动风起云涌,红色风暴席卷大半个分宜。2月7日,赣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利用敌军调防空隙,乘虚攻克县城,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8月24日,红军将领陈伯钧率赣西红军独立第3纵队攻克分宜县城,活捉了敌县长萧景忠。1930年3月20日,彭德怀率红五军第3、4纵队攻克分宜城,敌县长田孟椿化装潜逃到省城南昌辞职不干。1930年5月29日,黄公略率红六军第1、3纵队从宜春开赴分宜,一举攻下分宜县城,敌县长叶巨声,战前就离开了县城,逃过一劫。县城频频被红军攻克,一时无人敢来分宜当县长。林兆元见机自告奋勇要求代理分宜县长,便得到了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的委任。分宜县城屡屡被攻克,当时去当分宜的县长,其风险极大,他还奋不顾身争着去当,可见他的阶级本性和政治立场之顽固性。他的任期为1930年5至1930年10月。
1930年9月28日,毛泽东在宜春张天成药铺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史称“袁州会议”,会议决定先打吉安,在湘赣边反复作战,歼灭敌军。同日下午发布了向吉安进军的命令。9月30日,红一方面军从袁州出发,兵分两路向吉安进军。朱德率领一部分红军翻越红花仰,在大岗山宿营;毛泽东率领红三、红四军从彬江、路口、洋江等地强渡袁河,直逼分宜县城钤阳镇,战士在进军至池塘企岭下时,发现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在山间小道与林地躲闪,一众红军战士将他们抓获,一审原来其中一人是分宜县代理县长林兆元。红军迅即攻下县城。10月1日,毛泽东率红军从县城进军至北坑,并将林兆元交由分宜县苏维埃政府处置。毛泽东在北坑住宿一晚,访问群众,与之亲切交谈。次日毛泽东率军奔向吉安前线。
县苏维埃政府根据林兆元的情况,决定不处决他,由他家拿钱来赎人。并派人通知了他的家人。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经家族商量确定筹款赎人,于是将双林街上的几个店铺卖了,又另筹了一些款子,但苦于无人敢去送款,左推右选无法确定合适的人,最后有两位族侄勇敢地站出说他俩去。俩人将银元打成包背着前去赎人,到了县城不知是俩族侄胆小怕死,还是先有心机,他俩背着钱乘船到清江做生意去了。县苏维埃见逾期未来赎人,便将代县长林兆元处决了。
赵洪恩,县城东门外的凤水人,江西豫章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出身大户人家,其父赵锡成,攻书未成,援例授国学生,精岐黄,行善事,以孝闻,有声于时(民国县志有传)。洪恩是其次子,从小着意培植,期之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洪恩不负父望,立志于官,青年时期入赣省豫章法政专科学校学习政治、法律等。加入国民党后,长期在县从事国民党的党务活动,1930年11月接替林兆元代理分宜县长,代职至1931年2月。同年当选国民党分宜县党部党务委员,1933年改任县党部监察委员,是年10月为县党部干事(主要负责人),1939年再任县党部干事,1944年为县党部执委,1946年当选县党部监委,1947年任县党部常务监委。为国民党在分宜的统治出谋出力不少,是国民党在分宜的骨干分子。曾任江西省临时参议会候补参议员,1948年出任省参议员,还曾任江苏水上警察厅督察长,军政部宜萍硝矿局局长,接替林抚民出任分宜政治研究社(又名反共中立党)的主要领导人。赵洪恩解放后结局如何,目前手头缺乏这方面的资料。
纵观民国分宜这三位本土代理县长的主要人生经历,发现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出身大户人家,且都是书香门第,有读得起书的家庭条件;其次都是读了书的文化人,在外见多识广,胸怀志向,有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且为之奋斗终身;再就是热心于政治、政党活动,利用政党、政治之途,欲满足自己的野心。尽管他们都曾在民国分宜这个舞台当过主角,但他们的表演无不打上自己的阶级烙印。
笔架山下的古村水川
在分宜县城东北面距城四公里许,有一座名叫笔架山的峰群,因有五峰且中峰高,两侧依次渐低,形似笔架而故名。此山又称五猴山,从不同的方位看,又貌如五只顽猴双腿立起相拥而嬉戏。近年又有人发现此山像一坐姿的弥勒佛,开始有人叫弥勒佛山。山势陡峭,风景独特,领一方群山之风骚。山下之西有一古老的村庄,名水川。村名因有三条溪水汇流于前,村之西南、南面、东南都是一马平川的田野,尤其是秋末冬初真有一幅“山随平野尽”的空旷景致,称之为水川意境在其中。水川旧时属分宜县儒林乡十五都管辖,今隶分宜县湖泽镇所辖。
水川是座具有近九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现有人口近八百人,主要由欧阳、易姓为主体。村庄由三个紧挨的小村子组成,分别是西面的阳家、中间的易家和东面的当头,三小村相拥而居,和睦相处,不论从哪个方位看都是一个整体的自然村落。但三个小村的先人开基居住时间不同,最早来水川定居的是西面的阳家,阳家大多数人姓欧阳,俗称阳家里,简称阳家。阳家先祖欧阳琮于唐天宝年间(742一755)由楚之长沙迁吉州剌史,琮之八世孙欧阳万为安福令,万生和,和生雅,雅生效、楚,效、楚各生三子形成六大支派。欧阳万的八世孙欧阳修为北宋大文豪,修生发、裴二子。据《水川欧阳氏族谱》载,欧阳修长子发,生二子,长宪,次宾。宾,字见龙,号国华,中宋景祐四年(1037)进士,初授吉水令,历官至兵部员外郎,属官之名宦,开基新喻万全(今渝水区姚圩镇万全村),为万全始迁祖,生子五,其第五子缙世生戟。戟,字德翁,为欧阳修五世孙,由新喻万全经商于楚,途经水川,见此山清水秀,良田遍野,尤钟爱东北面的五猴山。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有“轻烟散入五侯家”,觉得是个好兆头,企望子孙后代能封五侯(公、侯、伯、子、男),岂不是天作之美?于是定居于斯,成水川阳家立基之祖。欧阳戟从新喻万全徙居水川大约在南宋绍兴至乾道年间(1131一1165),至今少算也有880年左右。传十余世至明末避乱散亡,留居水川只十余人,其中男丁仅存六口,真可谓户空人单,门祚衰微。可见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百姓生灵涂炭,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对水川阳家人的生存影响至大,即使时至清初,门第依然衰微。逾百年至清嘉、道两朝,阳家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守先人之遗泽而家声赖以不坠者。犹如欧阳任这个贤德,他少孤事寡母至孝,恢旧业振后昆,睦姻任恤笃亲数十年,族中生齿日繁,家裕户饶,这一切全荷他的创造维持。他年臻大耄怕家谱失传,率子孙网罗旧轶,摭拾前闻,重修家乘。从他以后,阳家人耕读传家,代有贤能。如欧阳缙,学宗孔孟,业精医术,远近皆受其益;又如欧阳绅,德高望重,被荐为乡饮正宾。再如欧阳灿,年少入泮,积学未售,但儒医真传,持绍于一庭,年臻古稀,例授职员,举家荣耀。时至如今阳家人丁旺盛,有住家93户335人,为水川三个相拥而居的小村庄人口最多的一个。而人口大多是共和国成立后出生,可见新旧社会两重天,社会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人口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水川东南面的当头也是以欧阳氏为主体的小村庄,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后裔,同是欧阳修长子欧阳发之后。据二〇二一版的《钤东当溪欧阳氏族谱》载,发之长子宪,恩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宪生四子:延世、兴世、当世、充世,次子兴世为吉安积符始祖,兴世,中宋绍兴进士,官至太平郡守,生有三子:恵、利、庆,长子惠为安福令,宋庆元二年(1196)由安福归积符。惠生鸾、凤、鶆三子,三兄弟均由积符迁归永丰沙溪。南宋咸淳年间(1265一1274)欧阳修六世孙欧阳鶆,字腾飞,以声律入太学,从永丰沙溪迁至当溪居住,成当溪欧阳氏的始迁祖,迄今有七百五十余年,相比阳家始迁祖欧阳戟晚百余年。欧阳戟比欧阳鶆高一辈,戟年纪很轻就到水川了,鶆到水川年纪应该比较大。为何选择定居水川,一是先有同宗同族宾公之后戟已居百年,二是水川这地方确很美,山川竞秀,自然风景颇多且宜居宜生存。族谱记有“当溪八景”并请清末、民国介桥绅士严效英题诗,分别是:井泉珠涌,诗曰“醴泉累累贯明珠,皎洁晶莹信可娱。借问路傍汲饮者,源头活水果知乎?”;曲池月印,诗曰“弯弯曲曲一池塘,交颈鸳鸯乐未央。舞雩归来明月夜,莫教孤负晚风凉。”;柳堤春深,诗曰“春日迟迟好泛觞,当门红杏吐芬芳。堤中杨柳随风舞,衣锦归来兴更狂。”;笔山朝霞,诗曰“山峰平列应三台,霞蔚云蒸映玉杯。异日儒风当丕振,文经武纬此中来。”;天马蹄云,诗云“马山耸立欲嘶风,川岳钟灵自不同。济济人才开泰运,名标青史奏奇功。”;石洞翠苔,诗云“五猴山下石洞开,七巧玲珑不染埃。岁岁苔痕添绿色,游人恍惚入蓬莱。”;珠台挹翠,诗云“一颗明珠合浦来,爱珠聊以爱吾台。山光草色年年绿,郁郁葱葱实快哉!”;石桥春涨,诗云“盈盈一水隔西东,幸有石桥路可通。春雨山垇蛟水发,中流砥柱现长虹。”从八景诗中可看出和佐证水川的山水环境相当的壮丽。当溪八景也就是水川八景。小村原叫垱头,居水川村之东南,因笔架山麓往西蜿蜒至田间,马山由西向东逶迤至田间,两山之间有一条凸起的土垱,垱下有一小溪将马山余脉与笔架山余脉隔开,村居垱之头,故名垱头,后雅化为当头。垱下之溪称垱溪,现也雅为当溪。当溪自东南往西南流过,在田间与万溪河相汇。所谓万溪河发源于湖泽镇闹洲的贵(桂)山,贵山两溪向东南流至闹洲南面汇合,经北村、流南门口,至湖泽,下水川、收村,进入万溪,称万溪河,下流至渝水区之界水后注入袁河。万溪河全程20.7公里,是钤东的一条最大河,平均宽15米,此河流经地方不同,其称呼也有区别,在北村段叫北溪,到南门口称南溪,至湖泽叫湖泽河,经水川称水川河,入收村唤收溪,在县东最下段汇集了众多溪流故称万溪,即万溪河。斯河养育了包括水川在内的钤东数万之众。七八百年来水川当头人在此生息繁衍,现有住家47户185人,看来人丁也不是很兴旺。历史上当头欧阳氏曾出了一些官员,比较有分量的如欧阳吉,官至谏议大夫,四品文散官;又如欧阳升和,累官至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为三品朝廷命官。
水川中间的小村叫易家里,简称易家,绝大多数为易姓,其先祖是宜春九莲塘的易重,中唐会昌五年(845)状元,比江西第一名状元卢肇晚二年夺魁,为江西第二个状元。相传易重初中张滨榜第二名,又到翰林院再试,张滨被罢免,升易重为第一。易重及第寄家诗中有“一春攀折两重桂(枝)”之句,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袁州有“双桂”路,是其故也。宋咸平二年(999)易重十五世孙易日起,字晖之,被任命为钤冈主簿,安家于县城钤阳的中州,为分宜易氏始迁之祖。明洪武四年(1371)易日起十二世孙易用,从旧城钤阳析居钤东之水川,至今有651年,繁衍生息了二十余代。至今易家有61户211人。水川的阳家、易家和当头三村融为一体,是一个具有两百多户近八百人的自然村落,成钤东大村望族。
水川不仅山清水秀,其人文历史也比较厚重,名贤辈出,如晚清的易炳晃就很有名气。易炳晃(1794一187〇),字笔山,号凤游,出身寒门,传承耕读传家族旨,父祖两代积德行善,余庆其后。炳晃有兄弟三人,自己为长,下有二弟,父亲在他二十岁生日去世,临终嘱咐兄弟三人:白首相依,勤于耕读,偕弟成名。长兄为父,谨记父嘱,带领两弟读书耕作,夙兴夜寐,一边在馆学教书,一边设法让弟入馆求学,经二十年攻读,于清道光十五(1835)易炳晃考取进士,即分直隶(今河北)南皮任知县。不几年三弟也由贡士入国子监就读。分宜在晚清科举没落,易炳晃中进士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考试七十年间,分宜只考了二名进士,一是道光三十年考中的杨承烈,二是光绪三十年考中的欧阳绍祁。易炳晃为官地均是直隶,分别是南皮、曲阳、获鹿、博野、容城、丰润等县,且任职均是知县。治地任职时间不长,六地共计六年余。他最早在南皮任知县,做了两件事广为传颂,一件是在考察南皮时发现这县的气候与分宜有相似之处,便将分宜芋子引入南皮获得成功,而当年虫灾造成主粮不足,恰好让丰收的芋子抵上,作为度荒主粮之一,百姓赞声一片;另一件是有眼光,发现并帮助一个人才,这人才就是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之一的张之洞。张之洞祖籍南皮,祖上在贵州做官,后安家贵州兴义,到张之洞父亲手上败落了,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求学条件,张父将家迁回南皮,并以作豆腐养家。张家因出去数代没有南皮的户籍,儿子不能上官办学署。一日清晨,张父携张之洞及弟三人,在南皮县城走街串巷叫卖豆腐,凑巧让早起察看市场的易炳晃看到,易知县见两男孩聪慧活泼,便问张父为何不让其读书,张父苦笑道我是南皮人,因祖上居官贵州兴义数世,现返乡无户籍不能上官学,易知县当即表示帮他解决户籍,并让小孩去考县学,成全了一家子的户籍及读书的大事。易炳晃为官废寝忘食,在丰润任职,因境濒渤海,英殖民者犯境骚扰,炳晃身临海防,修筑工事,身体虚弱,一日吐血数次,仍坚守海防前线,多次击退侵犯之敌。因病请辞回乡静养获准,当地百姓夹道欢送,制赠“政绩二南”匾额,以表敬仰。易炳晃作为退休官吏在乡声誉很高,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分宜地方之风骚,民间曾发现他不少留在他族家谱上的诗文,以及相关姓氏祠堂的匾额。他参加了道光二十九年和同治年间的两届《分宜县志》的修纂工作,为晚清分宜地方文化贡献了余热。
作为有八九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还是沉淀了不少的人文历史,有些至今还激励着水川的有志之士。易炳晃就是一面旗帜,他青年丧父,还要带大带好一个十七岁、一个十四岁的两个弟弟,完成几代人的企盼跃过龙门金榜题名。道光十二年中举,满怀希望踏上京师的赶考路,次年二月北上至淅河,车至一个叫重庆驿站的地方突遇大雨,全身湿透无一干纱,饥寒相袭,无奈卖柴烘焙身体与衣物,接着赶路到京,会试名落孙山。决定留京肄业当起了“北漂族”,屡遭资费匮乏,过着三年饥寒交迫的日子。三年后的道光乙未会试,苦尽甘来一举中进士即用分发直隶。这年十月原配敖氏病亡于家乡,南北暌隔数千里,未得诀别,诸儿皆幼弱,饮食教诲无母何以恃,赖三弟一力提携关照,得免沟壑。任职愈三年家眷才到任所。在曲阳知县任上,秉公执法,严究一盗窃团伙案,遭盗贼靠山诬陷,险被革职。好在府宪主持公道,另委良员重办此案并指示道:“曲阳一案若故,俾易令受过,将来州县不敢治贼矣!”易令才免遭冤屈,恢复履职。这些经历充分反映出身寒门弟子求学、为官之路的艰险。另据《宜春下窑易氏族谱》载有一个发生在水川的故事,讲县城钤阳中洲易家一位叫易竹峰的先生,因无子嗣想到水川易家择一族子承继,一日来到水川易氏私塾见先生不在,大多数孩子在写字作文,却有两个小孩子背师打闹玩耍,一孩叫来方,一孩叫考七,竹峰先生凑近对两孩责之曰:“两头作田牛”,说完要他俩回对。考七回曰:一只坐山虎;来方答道:一只鸣世凤。竹峰先生奇其对,遂将来方过继为嗣,接入城里生活,更名易从祀,字启敬,号承吾。取自城里易氏辑睦堂之祀,以敬而承吾也。后来启敬果然有些出息,成了邑庠生,两入乡饮,享誉一方,年高请人撰写像赞、寿文,一生还算风光。
看来也巧合,数百年前水川三村的阳家、易家和当头几乎并排而建,远远看去确像一个“川”字,当头位东,由北稍偏东南;易家居中,由北而南;阳家位西,由北而南。纵向看去三村确像“川”。当头像“川”字的左边竖撇,易家像“川”字的中竖,阳家像“川”字右边的长竖。三村各建有祠,三祠纵向合起来看也像个“川”。当头的欧阳宗祠叫“顺腾堂”,过去叫“克光堂”;易家的易氏宗祠叫“培德堂”;阳家的欧阳宗祠称“衍庆堂”。如今三村融合为一村,也就是水川。三村人六七百年和睦相处,友好互助,肝胆相照,成为一体。所以外人只知道水川,很少人详知有当头、易家和阳家之分,三村相互嫁娶,邻里亲家,不是一家,亲似一家。
纵观水川的历史,旧时出的人才很少,作为历史名人之后裔,应该贤书辈出,看来还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水川人民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县、全市甚全省的前列,如千亩荷花、千亩雷竹、千亩花卉苗木、百亩大棚蔬菜、百亩高产油茶,颐养之家、村史馆、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晓康驿站、乡村文化等均卓有成效,频频获得上级表彰,并作为典型向外推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水川子弟发愤读书,涌现一批又批大、中专毕业生,并不乏考上名大学的学子。在外工作的公职人员也发展不错,科级以上的干部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达数十人,方显历史名人后裔之本色。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深信祖国的明天、水川的明天会更好!
来源:县文联、作者/严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