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的老屋里珍藏着一把母亲留给我的量米斗。米斗是用樟木做的,它长22厘米,宽22厘米,高11厘米,米斗一共有四个大小不一的方格,最大的一格为2斤,也叫一升,两个一样大的方格为1.5斤,两格就是3斤,也叫半斗或三角,小的方格为1斤,也叫半升,有的还把小格又分成了2两3两半斤,这样细分开来便于计量。它外表已成暗红色,外部磨得精光锃亮,有了岁月留下的厚重感。自从母亲把它交到我手里后,就一直把它放在我家的米缸里,如今用上了电饭锅煮饭,有了量米的精准杯子才弃之不用了。
生产队时期,我家虽然住在集镇,但田少人多,父亲又身体不好,工分只有七分,一个三等男劳力,相当一个妇女的工分。工分少自然分得的口粮也少,全家九口人吃饭,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总是为一日三餐发愁。记得有一年初夏,我在灶膛前帮母亲添柴烧火,灶膛里的火焰熊熊燃烧,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着白气,锅里就等着米下锅,可是屋里屋外连母亲的影子都看不见,等锅里的水快烧干了的时候,才看见母亲紧紧抱着那把米斗,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回来。我用责怪的语气对母亲:“怎么借点米要这么久,锅里的水都烧干了。”
母亲噙着泪水对我说:“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有几家不缺米的,这点米都是一个好心的裁缝师傅借给我们的,我们要感激他。”
古代有个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恩人,可当你给他一斗米时,他就会想你既然给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得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了我的仇人。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帮助要深怀感恩,不要贪得无厌。看着母亲无助的眼神,我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读书了,我要到生产队里挣工分,多分粮食,免得全家挨饿。”
母亲摸着我的头说:“根根你还小,现在不是挣工分的时候。俗话说‘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你不去读书,还想让我家栽下穷根?不但你要去读书,你们几个谁也不准辍学。”母亲的话语重心长,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人多要分家,树大要分杈。我结婚的时候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两口子连住的房子都没有,更谈不上分什么家庭财产。分家时,母亲把六十斤大米还有这把米斗交到我手里说:“你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我们家穷,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留给你,也没有值得纪念的物件,这把我们家用了几十年的米斗,见证了我们家的辛酸苦辣。现在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节约粮食要从一粒米开始,日省一把米,月节一斤粮,希望你们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我接过母亲的米斗,郑重地告诉她我不会弄丢它的,我还要传给我的下一代,告诉他们这把米斗的故事!
赶会
分宜县高岚乡二〇二二年九月十一日又赶会了,这可是分宜县唯一还保留赶会习俗的乡镇。如今的赶会主要以吃喝玩乐为主,没有了曾经的繁华与热闹。高岚油货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小吃,它用糯米与红薯制作而成,吃起来里酥外嫩,非常香甜。那种童年的味道,至今难忘。
回想起我的家乡双林赶会,仿佛历历在目,终生难忘。每当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是双林传统的物资、耕牛交流大会,简称赶会。宜春、萍乡、高安、上高、新余等远一点的商户,在二十日就陆续进场租摊位,摆货。附近的商户,在二十二日就全部进场摆摊。我们住在闹上的人家,二十二日就要把亲戚朋友接过来住,不过来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像我父母十多个姊妹,每户来两个就二十几个。那时候住房又紧张,我母亲就用竹簟(晒谷用的)在楼板垫些禾秆当床铺,几十个小孩挤成一团,嬉笑打闹,兴奋得一夜未睡。我母亲半夜就要起床把几十个人的饭煮熟来,早上一木甑香喷喷的饭就蒸熟了,够几十个人吃一天。所以赶会对于住在闹上的人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我母亲总是乐呵呵说亲戚朋友吃不穷。
二十三日是赶会中最热闹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四面八方的人挑着各种农产品,像潮水般涌来,不一会儿,大街小巷就挤得水泄不通,各种摊前更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那些饮食摊点更是座无虚席。我们小孩拿着大人给的三五元钱零花钱,首先来到包面(也叫馄饨)摊前花两角钱买一碗香鲜美味的包面当早餐,然后到玩具摊买一把塑料手枪,再花一角钱买瓶汽水,买上一角钱一包的葵花籽,喝着汽水,嗑着瓜子,端着手枪,心情是多么的惬意啊!
到了中午,亲戚朋友进来吃饭,大都会买一串油货(一串十个,五角钱)带回来,我们小孩宁愿饭不吃,也要先吃这些香甜可口的油货,吃到嘴起泡才肯罢休。晚上,这碗一元钱的土扎粉是一定要吃的,用我们当地做的土扎粉,配上姜葱蒜,再加点肉丝,一盘香味独特,筋道爽滑,油而不腻的土扎粉简直一口入魂,让人欲罢不能。我想现在无论漂泊在哪,心里依旧忘不了这碗土扎粉。
再说大人们,这几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全家人衣服鞋帽,床上用品,日用百货都要买齐。有些人家还要添置一些农具,如谷箩、竹簟、屯皮、禾桶等。耕牛买卖是农村赶会最重要的事情,十里八乡的农民都趁赶会的机会挑选一头健壮的耕牛,以备来年耕种需要。
特别是娶亲嫁女的家庭,更是要精挑细选。男方要买家具,床上用品,女方也要买床上用品及日用品,特别是女方家还要买斗盘(一种用竹编的日用品)、樟木箱(装被服等用)、火笼(烤火用的),这三样是嫁女必不可少的。所以这几天男方女方天天都是大包小包的东西抱回家。
赶会还是一个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乡下人难得有几天清闲的日子,一些亲戚朋友就利用这赶会的时机,牵线搭桥帮一些适龄青年找对象,而且成功率相当高,我的几对亲戚都是在赶会谈的对象,现在过得都很幸福。
晚上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戏,那时农村生活单调,看戏对农村人来说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一到晚上,人们奔走相告趋之若鹜,甚至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倾巢出动。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在戏台下霸座位,有的用板凳,有的搬砖块和石头,有的席地而坐。最吸引我们的是戏台四周那些小摊,有的卖冰棒,有的卖瓜子花生,还有的卖糖葫芦。除了那些好吃的之外,也少不了一些好玩的玩具。至于台上唱的是什么,这根本不是小孩愿意关心的。真正的戏迷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对于他们看戏就像过年一样,也只有这几天才能痛痛快快地看上几天戏。
赶会这种热闹繁华的背后,也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符。那种偷、盗、抢、骗的恶习屡见不鲜。我亲眼看到过一个人把刚卖耕牛的一千多元钱被小偷偷掉了,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这可是人家几年的收入。还有一些骗子喜欢用变魔术的手法把假钱变成真钱蒙骗群众。有的耍把戏,耍武术气功,都喜欢用一些灵丹妙药来迷惑群众上当受骗。更可恶的是那些躲在偏僻地实施抢劫的坏人。打架斗殴几乎时时上演,可见当时的社会治安是多么的糟糕。尽管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整顿,可是收效甚微,这是当时法制不健全造成的。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漫漫的赶会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或许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吧。到了九十年代末赶会在双林逐渐地消失了。虽然那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但是在一个并不美好的时代里出现许多美好事情,让我苦涩的童年里增添了无比的快乐,让这份美好的回忆在梦里重温!
来源:县文联、作者/ 兰根生